作者: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點首席教授李路曲;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杜雁軍
內容提要:當代比較政治中的三大研究范式即理性主義、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在彌補自身缺陷,不斷發展自己研究方法的同時,還通過吸收其他研究范式的方法來發展自己,目前,這三大范式之間相互吸收借鑒已經成為普遍的研究路徑。三大研究范式都以現代性為核心,建構了具有兼容性的亞理論或研究模型,研究者們甚至試圖把這三大研究范式整合進一個研究框架或模型之中,在與時代的根本問題即現代性及其價值關聯相一致的基礎上解釋政治現象。
關鍵詞:比較政治;理性主義;文化主義;結構主義;現代性;兼容性
在比較政治研究中,試圖克服現有理論的缺陷并進行理論構建的努力從沒有停止過。對于當代比較政治學中的理性主義、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研究范式,一直有學者試圖通過對其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分析,來探討這三大研究范式之間相互兼容的方式,取長補短,進而在這種兼容之中提出新的理論或研究模型。
一、三大研究范式的本體論與方法論特征
闡明不同研究范式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特征及其理論邊界是尋找和確定它們之間一致性的基礎。我們知道,本體論是指各研究范式或流派對世界“是什么”的界定,就是說,每種研究視角都假定某種存在的特質,這些存在的特質構成我們生活的實體及其特性。方法論是指各研究范式或流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它是解決“怎么辦”的工具。
理性主義的本體是個體,它認為世界是由個體構成,只有個體行動者才能選擇、認知和學習,離開個體,集體就無所適從。所以,在理性主義看來,所有對集體的解釋必須通過對個體的認知來實現。而對個體的理解則立基于對理性選擇的目的進行的解釋,即指導人的行動的欲望和信念是怎樣的。換言之,凡事都有原因,是原因引發行動。因而理性主義只承認跟隨意圖的集體過程與結果,或者說只承認個體理性行動的社會后果,盡管這些后果經常是非理性的、出乎意料和難以避免的。理性主義本體論描述了一個由理性的個體與經常非理性的集體組成的世界,即對個體利益的理性追求導致了非常普遍的非理性社會后果。
文化主義認為文化群體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因素,它探討主體間的和超個體的規范,認為同一群體的成員擁有共同的觀念、傾向或看待世界的方式。無論是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還是社會的組織,無論是一個共同體還是一個社會,都擁有一定的共同價值觀。主體間的意識由認知與良知這兩個要素構成,它既包含現實的即實然的共同知識,也包含關于世界應該如何的共同理解。共同的認知和良知構成了社群文化,進而構成了一定社會秩序的基本架構。同時,文化與社群還是個體與群體身份的基礎,自我實際上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一個“社群之我”。文化既外在于個體,又內在于個體。說它是外在的,是因為它在物質上是真實的,并從過去傳承而來;說它是內在的,是因為個體已社會化于文化之中。所以,文化主義的本體論認為,文化個體遵從構成個體和群體身份的社會規則。與理性主義不同,文化主義中的利益概念不完全是前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條件的、視情況而定的,它認為理智并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理性思考的類別與理性的本質因文化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