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陶 悅
原發:《哲學研究》201512期
內容提要:莊子哲學中齊物與物物的主張,表面看來形成一對矛盾:一方面,強調齊物似乎有將人淹沒于物中的傾向;另一方面,主張物物又使人脫離和超拔于物的層面。但若深入分析會發現,這對矛盾其實是可以自行化解的,莊子的齊物主張正是為了達成物物的目的。從齊物到物物,正是莊子哲學理論以人之主體性為線索的邏輯展開。但莊子哲學的主體性是價值維度上的主體性,具有非實體化的性質,不同于現當代哲學所批判的實體化的主體性,不會導致“唯我獨尊”的主體性霸權。
關鍵詞:莊子/齊物/物物/主體性
莊子哲學有其獨特的言說方式,常以詩化的想象和意境來表達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或是以寓言和卮言的形式闡釋其深刻的哲學洞見,從而給人們的理解增加了難度,故常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盡管據相關研究表明,《莊子》各篇很有可能成于不同時代、出自不同人之手,但畢竟是以莊子的主要觀念和基本立場來貫穿全書的,因而其思想應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不過人們卻仍能從《莊子》文本中讀出其自相矛盾之處,例如齊物與物物的矛盾:莊子一方面強調齊物,似乎有將人淹沒于物中的傾向;但另一方面又主張物物,要求人脫離和超拔于物的層面。表面看來這似乎構成一對矛盾,但若深入分析,我們會發覺這對矛盾其實是完全可以自行化解的,而且其中還蘊含著莊子關于主體性的深刻理解。
一、齊物與物物之矛盾
莊子主張齊物,他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是由氣所構成的,氣無形無象又變動不居,充滿于天地之間,是構成萬物最基本的元素,所以莊子說:“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莊子·大宗師》。下引該書只注篇名)人也是由氣生化演變而來的,莊子在談到人的生死問題時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至樂》)可見莊子認為,若考察人生命的由來,則形由氣生,生由形顯,氣是人的生命得以產生的物質基礎。無論是萬物的成毀,還是人的生死,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因而人與萬物在生成方式上并沒有什么不同;至于其存在形式上的差異也只是外在的,所以,人不必執著于人形。故莊子說:“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大宗師》)
莊子還認為人與萬物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憚,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寓言》)即“萬物都是種子,以不同形態相傳接,首尾相接猶如循環一樣,找不著端倪”。(陳鼓應,第841-842頁)不僅人之外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人與物之間也可以發生轉化,例如《大宗師》中記載:“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借子犁之口,道出人死并不可怕,只是轉化為另外一種存在形式而已。下文又說:“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所以人完全應該以一種坦然的態度對待這種變化,于是才有如下說法:“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意思是:“假使把我的左臂變做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使把我的右臂變做彈弓,我就用它去打斑鳩烤了吃;假使把我的尻骨變做車輪,把我的精神化為馬,我就乘著它走,哪里還要另外的車馬呢!”(同上,第225頁)這是莊子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表達人應安于與物循環變化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