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今天,世界秩序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各種力量的激蕩交匯之下,變革正在發生。
歷史學家麥克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書中,以“此起彼伏的大海”比喻人類的歷史,這樣的歷史沒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種力量的溝通和影響中產生。
在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范圍內參與全球治理,實現共同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資本、信息等在全球廣泛流動,但本質上主導這種流動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
在科技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錄制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之路》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情節:2006年底,中國完成了三次動車大招標,分別從日本、法國和德國購買了280輛高速列車。三個國家的列車各有優勢,可以適用不同的地質條件。但中國有著更加極端苛刻的環境。從東北的嚴寒,到西北的風沙,再到海南的酷暑,需要同時經受零下40度和零上40度的考驗,并且安全穿越11級大風。這一切都需要技術上的創新。最終,對每一次極限的突破,讓中國高鐵完成了自我超越,快速走到世界水準的平臺上。
如今,中國每年有近10億人次乘坐高鐵出行,中國高鐵的運營里程超過1.9萬公里,高速列車保有量超過1500列,運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50公里。這些指標都是世界第一。而“高鐵外交”則讓中國體會到了創新帶來的自信和機會。
凝聚新的力量,激發新的創造,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依靠創新實現國家富強,不僅是億萬中國人的夢想,也是占世界總人口85%的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夢想。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科斯說:“中國的奮斗就是全人類的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