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保平
(一)創新的力量,總能穿過夜色,照亮更遠的前程。
中世紀圖書館里浩如煙海的抄本和卷軸,如今只需一臺計算機就能完成儲存;500年前直掛云帆的全世界所有船隊運送的貨物,眼下僅靠五條現代貨船就可以全部裝下。
不靠對自然資源的搶占,不靠對大眾的橫征暴斂,憑借著不斷求新的大腦,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一批改變世界的企業應運而生。
今天的臉譜公司用戶超過16億人,規模大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而借助互聯網提供的新的社交方式,騰訊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幾乎可以買下1500年的整個世界。
基辛格在其新著《世界秩序》中寫道:“在中世紀時期,主旋律是宗教;在啟蒙時期,是理性;在19—20世紀,是民族主義和歷史觀。科學和技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導觀念,它們推動了人類福祉史無前例的進步。”
發展如征途,治國如弈棋。對于行進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而言,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進而全面進入創新時代尤為關鍵。
2016年5月,注定會載入中國發展的史冊。黨中央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三步走”目標,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隨后,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世界進軍,中國發展的新動力系統日漸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