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邱林山
文以載道,文字是學術論文的載體和媒介,學術論文憑借語言文字表達思想觀點,因此文本的表述水平直接影響到論文的質量。文從字順是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如果論文連文從字順這個最低要求都做不到,就很難談得上學術質量了。今天,各類學術成果浩如煙海,其中一些成果語病百出、訛誤不斷,存在著各種文字問題,這甚至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當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出現的突出弊病之一。最近,一位教授在網上曝光了一篇博士論文存在的文字表述問題,引發學術界對論文寫作語病問題的熱議,并將研究生培養質量及研究者的文字修養問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學術論文寫作存在的文字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字錯誤。許多論文,尤其是一些本科生的學術論文,錯別字滿篇,有一些錯誤屬于作者粗心大意、學術態度不認真造成的,也有一些是由于研究者文字功底不扎實導致的。
二是詞匯錯誤。有些研究者連詞性都沒搞清楚就亂用詞匯,隨意搭配,用詞不當,詞不達意。
三是句法錯誤。部分學者缺乏基本的語法知識,常常出現語句成分缺失、句式雜糅、語序不當、結構混亂等語病,讓讀者不明就里。
四是標點錯誤。標點符號看似無關緊要,卻是論文寫作不可忽視的部分,一些學者寫了很多論文,卻還沒有掌握標點符號的基本用法,“一逗到底”的毛病普遍存在。
五是常識錯誤。部分研究者做學術研究卻連基本的學術常識都不懂,他們論文中的一些表述甚至不合邏輯和基本常識,自然會鬧出笑話,貽笑方家。
六是生造詞匯。有些學者一味追求“陳言務去,詞必己出”,從而走向生造詞匯的另一個極端。他們用語生新,喜歡使用一些新名詞、新術語、新概念,過分追新求異,炫人耳目,甚至自創新詞,追求語言的陌生化、怪異化,論述無厘頭化,故作高深,“以艱深文其淺陋”。尤其是一些譯作,翻譯者漠視中外語言文化背景及表述方式的差異性,直譯文本,扭曲原作本意,一些譯作抽象得如同哲學辭典。
七是表述詳略不當。有的人寫文章重復啰嗦,一個簡單觀點,大費筆墨,反復闡述,或大肆征引,堆砌材料;還有人寫文章過分追求簡練,只述不論,意思不清不楚,這兩種極端傾向都是不可取的。
八是文辭藻飾問題。一些人喜歡把學術論文寫的如散文詩一般精美,但表述卻不嚴謹、準確,還有人喜歡將詩詞作為章節標題,以辭害意,讓人讀后不知所云;也有一些學者重質輕文,文章寫得質木無文、艱深枯澀,缺乏可讀性,這兩種寫作傾向都是應當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