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在的交通樞紐和過去的港口大不一樣。因為高鐵和飛機都是快速交通工具,高鐵和航空運輸的特點是快速流動、停留時間短。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如今的城市基本上是先有城市后有航空港的,而不是先有航空港后有城市的。以高鐵為例,怎么可能在高鐵站邊形成一個城市呢?這種觀點的失誤在于未能充分理解快速港口的功能,忽視了高鐵快速流通的特點。原本坐高鐵就是為了快速省時間、為了交通更便利,但很多城市把高鐵站都修在城外,從城外高鐵站轉車進城,增加了半個多小時的換乘時間,就抵消了高鐵帶來的交通優化產生的大部分好處。為什么要把高鐵站修到城外?因為一些市長想在自己任期把高鐵站修成,可是城里拆遷會遇到一系列問題,修在城外,難度相對會降低很多。
為什么國外的大量交通樞紐都修在城里呢?它們基本上遵循一個規則,就是往城市中心人多的地方扎。一是因為拉選票,人多的地方受益人群增加,會支持政府的行為。二是只有在城市最中心的位置才會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才能帶來土地增值,創造服務業就業機會。我們看到東京站的立體交通樞紐,就建在皇宮附近,新干線、地鐵、公共交通分層集中在一個空間內。這種立體交通樞紐最大的特點,是每天百十萬人口流動的地方一定會產生巨額的商業價值。雖然我們有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交通工具,但卻把站點建在城外,這就使得其應有功能因決策偏差等因素而被大大抵消。
●城市是組團發展還是分散發展
關于城市發展的形態,在國際上也是有規律的。我們很多城市的規劃選擇走組團式發展形態,都在倡導理想的城市發展形態。最典型的就是某城市新區,規劃了五個板塊。那么,城市發展到底是走攤大餅式的擴張模式,還是走組團式的發展模式?
事實上,從世界來看,沿著主城區、沿著邊界向外擴張是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什么城市要沿邊界向外擴張?因為沿城市邊界向外擴張的時候,基礎設施最短,管道、路網最短,成本也最低。修路的時候,只要在原有路網的基礎上再向外延伸一點點,而服務業也會順著城市邊界向外發展。一般來說,城市是根據成本最低的經濟學規律發展的。
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衛星城呢?當城市擴大到一定規模后,城市半徑達到30公里以上的,才會呈現樹枝狀發展模式。比如東京,從核心區到30公里半徑處,再向外就不可能再走攤大餅的發展模式了,于是就沿著鐵路,發展形成了衛星城。而對于一座百十萬人口的城市,完全沒有必要發展衛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