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 李 鐵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很多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但在城市發展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之一是我們對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出現了偏差。
●正視人口規模及相關聯的資源配置問題
如果我們對于人口規模沒有清醒的認識,在制定規劃的時候忽視對人口結構、人口規模的分析,就會導致投入嚴重的浪費。這個現象在全國相當普遍。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某新區做了一個50平方公里的規劃,規劃人口是50萬人,但是沒有考慮到:第一,新區離老城挺遠,如果不能先與老城區結合起來的話,就不會形成人口的聚集效應。第二,成本高,怎么和其他的新區、其他城市產生競爭優勢?第三,規劃沒有考慮地理差異、發展約束、生態空間。
試想,不當規劃帶來大量投資和粗放建設會給一座城市帶來多么嚴重的浪費現象。要解決便民的問題,完善周邊生活的各種公共設施、服務設施沒錯,可以往這里大手筆投資??墒峭顿Y嚴重粗放浪費到了上百億上千億,也沒有人承擔責任,還給后任帶來了嚴重的管理難題。
因此,編制大規??臻g的規劃一定要結合這一空間可以容納的人口,認真分析大規??臻g內需要承載的大規模人口從哪里來?人口結構是什么樣的?和什么樣的產業發生關系?和城市之間是什么關系?過去,我們以為一個很大的規劃自然會吸引人來,但是如果在這個規劃只停留在紙面上,沒有轉化為投資的情況下,尚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而一旦轉化為投資就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多年辛苦積累的財富、積累的投資,政府花費了一定代價拿來的土地,最后或許變成一大筆閑置的資產。
●遵循城市交通配置的規律
我們注意到,現在大量的高鐵站都修在城外面。為什么要修到城外面呢?因為這些城市想當然地認為,只要高鐵通過的地方,就會帶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諸如“航空港”、“高鐵港”、“高鐵新城”之類的發展思路。然而這個觀念對嗎?
研究城市發展歷史上因港興城的案例自然會問:為什么在一些港口會逐漸形成繁華的城市呢?因為港口具有泊船、裝卸、中轉和倉儲功能,而且客貨集散速度非常慢,船舶在港口的停留時間長,一些工業企業便圍繞鐵路港口建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大量工人就需要各種生活服務,在港口地區就逐漸生成了大量的產業、商業,人口也不斷集聚,進而發展演變成為一片城市,而城市中心和港口相互依存、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