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繭房”對公共領域建構的影響
(一)“意見自由表達”受阻
1.網絡交往的平等,不代表話語權的平等。網絡交流主體理論上可以自由地發布各種信息,但是真正能進入公眾視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數網絡精英的信息。網絡媒介對海量信息的儲存與傳輸,使公眾對信息的篩選難度增加;而且網絡信息的真實性也難以得到保證。因此網絡精英階層與權威信息源就成為受眾的首選,他們對信息的壟斷導致了多數人話語權的喪失。
2.隱性的言論自由剝奪。網絡的信息流動造成了隱性的言論自由剝奪,即互聯網沒有主動給瀏覽者提供他們應當獲得的內容,但人們意識不到需求這些內容,這也被稱為“合理化剝奪”。
(二)群體極化造成公眾理性批判的缺失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是社會心理學術語,最早由美國傳媒學者詹姆斯·斯托納于1961年發現群體討論時的現象而提出。其含義為:在一個組織群體中,個人決策因為受到群體的影響,容易做出比獨自一個人決策時更極端的決定。⑤
公眾以相同的立場發表自己的觀點,勢必造成強勢意見無限膨脹,群情激憤往往會轉化為一種輿論壓力,但這種輿論壓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對于公共領域的建構實際上起著一種消極作用。除此之外,公眾在網絡傳播內容上也存在著“非理性因素”,如謾罵、人身攻擊、造謠、色情、暴力等內容也會直接損害對理性公共領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