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飛舟
內容提要: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的關系問題歷來是社會學學科內部的重要議題,有關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歷史視角”及“歷史轉向”時有所見,這其中理論與方法論上的問題是異常復雜的。從經驗研究的視角來看,以政府行為研究為例,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分析結論與現實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主要是因為制度化和技術化傾向較強,相對忽視對官員個人特征的重視和研究。這與中國歷史文獻中重視官員品德的傳統大相徑庭。而對官員個人特征和德性的強調與中國官僚體制運行的深層規律密切相關,只依賴于對組織特征的制度分析無法認清中國官僚制的本質。要將官員的品性特征引入規范的社會學研究,必須回到中國社會的傳統思想和倫理中尋找理論資源。這或許是社會學研究應該具有歷史維度的最大意義之所在。
關 鍵 詞:政府行為/非正式關系/官僚制/官箴書/歷史維度
標題注釋:感謝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貝杉社會學人訪問計劃”的幫助,并感謝吳柳財、李松濤、左雯敏的文字工作。
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的關系,歷來是社會學學科內部的一個重要議題。與其他學科諸如哲學、政治學等相比,社會學與歷史的聯系不夠緊密,這與社會學產生的社會背景、發展和繁榮的路徑以及所運用的研究方法等有關。社會學學科本身的歷史所造成的社會學與歷史的隔膜是一個被普遍意識到的問題,也是社會學家們努力引入各種“歷史維度”“歷史視角”并進行“歷史轉向”努力的主要原因。這其中理論和方法論上的問題異常復雜①,并非本文所要面對和進行處理的內容。本文力圖從社會學經驗研究的角度入手,以社會學的經驗研究領域之一——地方政府行為研究為例,從研究中遇到的具體困難來說明引入歷史維度的重要性,并對中國本土的社會學經驗研究中的歷史維度進行一些正面的討論。
地方政府行為研究是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中都有大量的學者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入手對地方政府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政策和行為進行理解和解釋。從社會學的研究來看,當前對地方政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中央地方關系框架下的“項目制”研究,另一個是在組織社會學框架下的政府治理行為研究。雖然主題有所差異,但是這兩類研究都體現了社會學研究注重實際運作過程的特點。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將政府行為放到一個“結構”的背景中進行考察。其中,“項目制”的研究主要借助的是中央地方關系的“縱向”結構框架,追蹤項目資金在政府間由上到下的流動過程,在權力—利益的分析模式下透視政府間關系的互動方式,從而對政府如此行為的原因進行一種分析性的解釋。②政府治理行為研究主要借助的是政府間關系的“橫向”結構框架,政府部門間存在不同的權力—利益關系,這些關系及實際運作中形成的互動模式構成了我們對政府治理效率的理解。③這些研究在規范性研究的意義上是相當成功和深入的,但是如果我們將其研究的結果與實際的經驗現象對比,就會發現還存在著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