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漢代文圖關系資料的分類梳理。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本時段文圖關系的研究勾勒出一條完整的文圖關系發展史,然而在真正開始整理統計數量龐大的各種圖像之后,才發現此項任務如此艱難。研究的難度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雖然漢代圖像數量繁多,但是與文學具有直接關聯的圖像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豐富,更多的圖像僅存在間接的聯系,所以,在進行研究之前,必須對成千上萬幅漢代圖像進行分類辨析,首先挑出與文學具有緊密聯系的部分,然后再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圖像,希望達到以少總多、典型說明一般的效果。其次,漢代文圖關系的發展并不如我們之前想象的那樣富有規律性,如果強行將所有的圖像與文學進行比附,由此構建出一種整齊而規則的發展脈絡,恐怕既不符合歷史的事實,又有悖于學術規范,所以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盡力做到“適可而止”,通過對某些具體問題的思考和辨析勾連出比較完整的文圖關系發展史。再次,現存的絕大多數漢代圖像均來自墓葬,比如凸顯于磚石上的畫像、墓室壁畫、帛畫、各種明器上的圖案等,一方面,墓葬本身是一個綜合的文化聚合體,各種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等均附著其上,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變更,其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難以把握的困境。另一方面,墓葬中的圖像均出自底層工匠之手,其故事來自于民間的口口相傳,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在傳說同一個故事時,往往會衍生出各種版本。工匠們在進行圖像轉譯時,又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寫。這些因素致使諸多漢代圖像與現今流傳的文字文本之間產生各種差異,這些差異同樣難以把握。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但是通過幾方面的努力讓我們對漢代文圖關系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加強了未來進一步探索的信心。其中花費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是對漢代文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通過兩年的準備,我們檢索了現今出版的絕大多數漢代圖像文獻資料,并結合充分的實地考察,以文學為本位,將數量繁多的漢代圖像編排為史傳傳說故事與圖像、漢賦圖像、易學圖像、祥瑞圖像四大部分,并為典型的圖像整理和撰寫了提要問題,形成近45萬字的資料長篇,其中圖像千余幅。在此基礎上,結合文學文本、圖像內容、圖像風格、圖像來源等,從以上四個方面梳理了漢代文圖的發展歷史。在研究的過程中,既注重追溯先秦文學與漢代圖像的關系,又著力探索漢代文圖的獨特之處,同時還注意挖掘漢代文圖在后世的影響。當然,我們的研究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但僅此已可窺見漢代文圖關系發展的脈絡,漢代文圖發展的基本面貌也已得到展示,這也是我們研究的初衷。
第三,漢代文圖關系理論的挖掘。在文學與圖像共同繁盛的背景下,漢代的學者們開始對文圖關系進行初步的探討,雖然這種探討還不夠深入,呈現出理論萌芽時期特有的感性色彩,但是他們對圖像的功能與作用、造型藝術的來源等問題的獨特見解,對魏晉之后的文圖關系理論產生了直接影響。通過對漢代文圖關系理論的挖掘,為進一步把握文圖關系史提供了另一種觀照的視角。
以上三個方面,既有對歷史現象的回溯,又有具體問題的展開,同時還結合一定的理論研究,以此對漢代文圖關系史的發展脈絡有了一定的認識,雖不中亦不遠矣。
二、漢代文學圖像的定位
據現有的史料,我們對漢代文學與圖像的繁盛狀態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認識,運用文圖結合的諸多例證深入說明了漢代文圖關系的各種特點。然而,如何評定漢代文學圖像的成就?如何在中國文學關系圖像史中定位漢代文學圖像?這些都是我們一直繞不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