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社會構想不同,功利主義目的論中存在主觀化和意愿化,他們從抽象的人性理想出發去尋找現實的不足,科學態度在此被拋棄了。烏托邦空想之所以產生,正是因為不講科學,當功利主義者們用“應該”來判斷和評論現實時,現實就遭到了歪曲。馬克思并不否認理性可以與現存社會秩序相對立,不否定理性可以設想一個更好的社會,并且以此為標準批判現實社會,但是馬克思堅持認為,當理性這樣做的時候,也是服從現實的需要,而不是服從人們的主觀愿望,因為現存的社會秩序與自身發生了矛盾。“如果這種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和現存的關系發生矛盾,那么,這僅僅是因為現存的社會關系和現存的生產力發生了矛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頁。)批判并不單獨是思想和愿望的特權,否定和矛盾就存在于世界之中,它們本身就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在現實世界中,單純肯定性的東西是沒有的,否定和沖突內在地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所有具體的事物都是存在和非存在、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的統一體,這些相互反對的方面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組合在一起。所有具體的東西都充滿矛盾。“我們知道,所有有限的、不穩定的和非最終的事物都是暫時的、都是要改變的。”(Hegel,Logic:EncyclopcdiaofthePbilosophicaISciences,PartI,trans.W.Wallace,Oxford:ClarendonPress,3rdedn,1975,p.150.)換言之,否定、反對和批判不需要從外部通過思想主體引入這個世界,社會本身已經包含著否定、批判和矛盾的力量,批判并不只是存在于觀念或理想之中,它首先存在于事實之中,然后,它才被意識所理解,并且反映在人們的思想和愿望中。因此,馬克思堅持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態,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的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頁。)
塞耶斯指出,盡管社會主義者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作為自己運動的目標,但必須明確,這種運動本身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力量作用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并不是建立在一個超歷史的標準之上,這種批判是資本主義內在固有的,批判標準是歷史的、相對的,之所以要批判資本主義,是因為相對于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來說,資本主義成為阻礙,不再是進步的。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許多相似之處。根據進化論,生物的進化是一種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它并非如目的論所言,有一個發展的終極目標。“達爾文用突變的觀點把進化解釋為自然選擇的結果,并指出進化程度不能用離所謂終極目標的遠近來評斷,進化的標準是相對的,說人比猿更高級,并不表示有一個關于進化的普遍標準和終極目標。”(SeanSayers,MarxismandHumanNature,New York:Routledge,1998,p.163.)進化的程度因物種的復雜性、適應性和功能的差異性而定,它是一個完全相對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