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倡導科學態度,但他自己卻沒有將科學態度進行到底,塞耶斯指出,黑格爾的辯證法具有唯心主義神秘性的外殼,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科學態度,并對其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馬克思指出:“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甚至被他在觀念這一名稱下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頁。)人性,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歷史的產物,“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6頁。)。人既是社會存在物,同時也是自然存在物。塞耶斯強調,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一個根本原則是:人類是物質的和生理的存在物,是具有物質需求的動物,人的社會性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就堅持認為,人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是一種“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4頁)。簡言之,人的生活依賴于自身之外的自然和社會客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用更堅定的唯物主義語言陳述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觀點,這不是偶然的,它表明馬克思主義人性論有一個發展過程,更表明它具有堅實的、唯物的、歷史的基礎。“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頁。)。真理總是樸素的,身體的物質構造決定了自然需求是人類生存的普遍特征,人類歷史由此展開,人性也由此產生和發展(SeanSayers,MarxismandHumanNature,New York:Routledge,1998,pp.151-152.)。人性更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產物;在階級社會中,人性集中地表現為階級性。
2.功利主義人性論的虛妄
邊沁的功利主義是啟蒙時代的產物,啟蒙時代的人性論是對宗教人性論的反駁,在肯定人的世俗欲望、推動社會等方面有它的進步性,但它把人當作一個不動點,把人推到一個衡量萬物尺度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性也因此被抽象化了,這也恰恰是功利主義人性論的失足之處。在功利主義者看來,如果能確立起“普遍的”和“本質的”人類特征,如對幸福的最大化追求,那么,這些特征就可以作為指導社會實踐和道德實踐的基礎,成為普遍適用的和權威性的標準。顯然,在功利主義人性論那里,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有著根本的區別,自然規律是客觀的,它們獨立于我們而發生作用,我們必須按其本性來接受它們,而社會規律則是主觀性的領域,它是人類自己的產物,是人類意識和意志的創造物,社會領域不應該遵守客觀規律,而應該按照對人有利的“應如此”來實踐。塞耶斯指出,功利主義人性論蘊含著主體與客體、社會與自然的二分,這在根基上就是錯誤的。人的世界的確不同于自然界,在人的世界中,意志和理性無疑起著建設性的作用,然而,據此認為理性、感知是人類的一種先驗特質,在人類與自然之間劃出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則體現了唯心主義的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