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劉 安
當代中國城市基層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及其學理反思
基于政治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摘要:“國家”與“社會”可以說是在相互劃清邊界的過程中彼此賦予發展動力而產生與形成的。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并存乃是現代國家的一個基本特征;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則形塑社會結構、影響社會秩序。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經典分析框架,“國家與社會”范式在被引入當代中國研究領域后,迅速成為城市基層研究的主流,并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秩序的整合路徑;但也日益陷入一種同質生產、難以取得理論突破的境地。為克服國家與社會框架的內在張力,我們需要在研究中反思城市基層的“社會”如何實體化操作、其多層復合屬性以及內部的多樣性和不一致性,“國家”的實體化操作問題及其角色的多維性,以及城市基層“國家”與“社會”的聯結機制。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反思“國家與社會”范式作為特定的“知識生產”成果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知識社會學屬性。
標題注釋: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政府、市場、社會良性互動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路徑研究”(14SZB023);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社區治理結構研究”(2010SJB840008)。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對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討論便一直占據著學界的核心位置。它不僅成為各社會科學門類研究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問題意識”,也成為解釋這一變遷過程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理論范式。政治社會學對于當代中國城市基層的研究亦是如此。學者們普遍認為:國家與社會在城市基層這一場域中彼此相遇且不可避免地發生深入互動,進而形成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李友梅,2002;桂勇,2007;王漢生、吳瑩,2011)。近二十年來國內學界涌現出了大量關于城市基層治理中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這些研究要么通過國家與社會分析框架來討論城市基層政治社會結構的變遷軌跡(彭勃,2006);要么通過城市基層場域中特定問題的分析來討論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現時特征與未來走向(趙秀梅,2008;耿曙、胡玉松,2011)。時至今日,這仍是當代中國研究的一個“豐產領域”;但此類研究也日益陷入一種同質生產、難以取得理論突破的境地。本文嘗試對此困境進行回應。接下來,我們將首先梳理“國家與社會”范式的理論內涵及其被引入當代中國研究的學術背景;然后對當代中國城市基層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述評,進而分析其理論困惑與可能的突破路徑;最后,本文還將對“國家與社會”范式作為特定“知識生產”成果所具有的知識社會學屬性進行反思。
“國家與社會”可謂是社會科學的經典范式,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經久不衰的研究主題。該理論范式的產生有著錯綜復雜的政治哲學淵源,但其理論主旨在乎對社會結構與政治秩序的關懷這一點卻是明確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