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原文“人為之名”下衍一“人”字,據文淵閣四庫全書《稗編》卷四十三之引而刪。
⑥周熾成:《荀子韓非子的社會歷史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9、36-45頁。其說又見周熾成:《荀子: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光明日報》2007年3月20日第11版;周熾成:《荀子非性惡論者辯》,《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周熾成:《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周熾成:《董仲舒對荀子性樸論的繼承與拓展》,《哲學研究》2013年第9期。
⑦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荀子人性觀非“性惡”說辨》,《歷史研究》2013年第6期。
原文參考文獻:
[1]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Z].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等,1987:232-233.
[3]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675.
[4]傅山.傅山全集(第2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5]永紝,等.四庫全書總目[Z].北京:中華書局,2003:770.
[5]梁濤.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J].哲學研究.2015,(5):71、73.
[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C].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