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由《荀子》“偽”字義論其有關篇章的作者與時代

2016-06-20 10:24 來源:《臨沂大學學報》  我有話說
2016-06-20 10:24:25來源:《臨沂大學學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萍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梁說的大前提“很難想象荀子會用同一個字去表達兩個相反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古代漢語里“反訓”、“正反同辭”屢見,《荀子》書也是如此,就是人們所艷稱的“性”與“心”,其內涵與功能也往往正反互見。比如同樣一個“心”字,《荀子·解蔽》篇有“心知道”說,《正名》篇有“心有征知”說,《性惡》篇有“心辨知”說,這些“心”的作用,無疑是正面的。但同樣是《荀子》,《仲尼》篇有“詐心”說、《大略》篇有“邪心”說,《勸學》篇說“心利之有天下”,《王霸》篇說“心欲綦佚”“心好利”。這些“心”,應該是負面的。又比如“性”,《荀子·性惡》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人之性惡明矣”,意義無疑是負面的。但《荀子·解蔽》篇又說“凡以知,人之性也”,《性惡》篇也稱“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這里“性”,意義無疑又是正面的。既然《荀子》書“性”與“心”都有正面義與負面義,為什么“偽”就不能如此呢?

  懂得《荀子·性惡》篇的這些“偽”字都是從“從人從為”之一般“人為”義引申出來特殊義——道德理性之“人為”,荀子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說的意義就昭然若揭了。荀子是說,人先天的生性有邪惡的一面,其善良的道德則是后天的理性起作用的結果。同樣,“圣人化性而起偽”,是說圣人以天生的智性改造了人天生的惡性,人的道德理性行為從此而生。“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是說圣人與眾人不同而遠遠超過眾人的,不是先天的“性”,而是后天的道德理性之“偽”。“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是說我們所看重“堯、禹、君子”的,不是他們先天的生性,而是他們后天的“偽”,他們發揮道德理性的作用,從而為我們創造了人類的禮義文明。《荀子·性惡》篇的這些“偽”字既然有了理性人為義,再將這些“偽”字——改為“從心從為”的“”,恐怕就是畫蛇添足了。

  更何況郭店竹簡的“”字意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也值得討論。郭店竹簡“”字共6見。有兩例是“化”字的假借,可以不論。其余四例有三例見于《性自命出》篇,一例見于《老子》甲篇。如:

  (1)凡人為可惡也。斯吝矣,吝斯慮矣,慮斯莫與之結矣。(《性自命出》簡四八)

  (2)凡悅人勿吝也,身必從之,言及則明,舉之而毋。(《性自命出》簡六十)

  這里的三個“”字,李零都讀為“偽”,學界都以為是,應該是詐偽的意思。[7]而《老子》甲組開篇的“絕棄”,討論起來就復雜一些。裘錫圭最先讀為“絕偽棄詐”,后來改為“絕偽棄慮”、季旭升和龐樸則將簡文讀作“絕為棄作”。[8]此“”字到底是讀“偽”還是讀“為”,學界尚有爭議。但不管如何讀,“”字在郭店《老子》中的意義是負面的則無疑義。如果排除這一有爭議而且連孤證都談不上的例子而取《性自命出》簡沒有異議的說法為證的話,郭店楚簡的“”應該是詐偽義。如此,改《荀子·性惡》篇的這些“偽”為“”,就更沒有必要了。

[責任編輯:李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