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義為“詐偽”的“偽”,共五見,見以下(3)~(7):
(3)詐偽生塞,誠信生神。(《不茍》)
(4)君子審于禮,則不可欺以詐偽。(《禮論》)
(5)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樂論》)
(6)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性惡》)
(7)三曰言偽而辨。(《宥坐》)
這五例,前四例“偽”或者與“信”“誠”相對,或者與“詐”并稱,讀為本字,自然不會有異議。后一例楊倞未注,顯然是以“偽”為本字。楊明照(1909-2003)曰:“《禮記·王制》:‘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鄭注:‘皆謂虛華捷給無誠者也。’”[1]1109顯然這里的“偽”也是虛偽的意思。
三是今人以為“人為”的“偽”,例子最多,高達三十五見,如(8)~(25):
(8)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正論》)
(9)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禮論》)
(10)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
(1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
(12)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13)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14)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人之性偽之分者也。(《性惡》)
(15)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性惡》)
(16)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性惡》)
(17)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謂之生于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于信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