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苑秀麗
斯大林時期蘇聯選擇重工業發展戰略原因再探討
——駁強加在斯大林頭上的不實之詞
一種觀點認為,“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力量,使蘇俄完全有可能與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一種互利互惠的經濟文化關系”,但是,斯大林“宣傳和夸大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武裝干涉的危險”(左鳳榮:《致命的錯誤——蘇聯對外戰略的演變與影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第15、67頁。),對于并不具備必然聯系的事件,蘇聯卻把形勢估計得過于嚴重,似乎面臨著戰爭威脅。“國際形勢被描繪得如此緊張,主要是斯大林有意所為。”(左鳳榮:《致命的錯誤——蘇聯對外戰略的演變與影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第65頁。)筆者認為,當時的歷史并非如此。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建立就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圍攻。它們發動的武裝干涉失敗后,一些國家承認了蘇聯,但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依然對蘇聯敵視對立,還試圖建立反蘇陣線。在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接連發生了一系列針對蘇聯的嚴重國際事件。西方也有學者承認存在著“真實而又持續很久的敵視蘇聯的舉動”(〔美〕沃爾特·G.莫斯:《俄國史(1855-1996)》,張冰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257頁。)。本文對斯大林執政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對蘇聯的敵視與對立進行回顧,對斯大林的判斷與行動進行分析,相信會有助于人們更清楚地認識歷史并作出全面的理解與評價。
一、2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對蘇聯的態度和行為
20世紀20年代初期,經過艱難的斗爭,蘇聯和世界資本主義終于形成了均勢狀態,雖然是極不穩定的。《英蘇貿易協定》的簽訂、《蘇德貿易協定》的簽訂,蘇俄與挪威、奧地利、意大利、丹麥、捷克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簽訂的貿易協定,以及蘇聯與一些國家外交關系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對蘇維埃政府事實上的承認。但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依然持敵視敵對蘇聯的立場,國際上反蘇高潮迭起。在這一時期,盡管未爆發大規模的反蘇戰爭,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的摩擦、矛盾卻依然存在。
1.英國對蘇聯的敵對
英國對蘇聯依然持敵對立場。1923年發生了以“寇松通牒”事件為開始的反蘇逆流。在這一年的5月,蘇俄處決了一名以宗教活動為掩護的英國間諜,并扣留了擅自闖入蘇俄領海的英國漁船,英國就以此為借口于5月8日由外交大臣寇松向蘇聯發出最后通牒,稱蘇聯進行反英宣傳,印度、伊朗、阿富汗的民族民主運動就是受了蘇聯的煽動。通牒要求蘇聯停止反英宣傳,召回駐伊朗和阿富汗全權代表,賠償處決英國間諜的損失,釋放被扣漁船等;最后要求不經任何談判,10天內必須答復,否則廢除1921年《英蘇貿易協定》并斷絕兩國間一切關系。這一事件的發展顯示出通牒是英國掀起反蘇行動的信號。英國海軍開始向黑海、波羅的海和白海調動,派遣參謀總長和軍事代表團到波蘭和羅馬尼亞檢查波羅軍隊反蘇武裝干涉的準備工作。5月10日,英國間諜刺殺了蘇聯出席洛桑會議的代表沃羅夫斯基。資本主義國家的報刊普遍登載了“寇松通牒”,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反蘇運動(參見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1917-1929)》第4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246-247頁。)。“寇松通牒”遭到蘇聯人民的堅決反對和蘇聯政府的有力反擊。在英國國內也不得人心,群眾廣泛開展了抗議運動。在群眾的強大壓力下,又由于英國統治集團內部存在分歧,最后反蘇逆流開始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