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一致的目標。但各國的行政規制體系可能各不相同。公司的行動是跨國界的,公司的行為往往以該公司母國的法律規范為依歸,形成了公司的實踐規則與內部管理慣例。出于降低合規成本、獲得比較競爭優勢等考慮,跨國公司會努力影響中國行政規制政策。相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跨國公司有相對寬裕的人力和財力資源,掌握經濟與技術的專有秘密,他們持有更多激勵去參與公共政策議程設定,去努力影響規制政策實體內容的形成。⑤
中國行政規制法律制度的晚近發展,正日益感受著跨國公司的壓力和影響。筆者試圖通過能公開搜集到的實證性素材,圍繞跨國公司和政府關系這一論題展開寫實性的描摹,來分析跨國公司以怎樣的組織形態,利用怎樣的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徑,如何來影響中國的政府規制體系,又如何從程序面和實體面,來規范跨國公司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使其走上規范之途。
一、跨國公司參與行政規制政策的組織形態
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努力就政府規制的法律和政策發表自己的見解,施加自己的影響。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自身的公共事務部或政府事務部、法規事務部,也可以通過行業協會,來試圖影響政府規制法律制度。如果某個問題對同行業內部所有公司都產生影響,這時經濟性聯合組織就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如果某個問題只是對某一公司產生了獨特的影響,或者將該公司置于和其他公司對立的地位,那么,跨國公司要更倚重自己的公共事務部,來發出聲音,表達自己的訴求。⑥
(一)跨國公司自身
大多數在華跨國公司都非常關注中國政府規制法律制度的形成、修改與實施。由于在華跨國公司非常關注中國政府規制政策的形成,相當數量的跨國公司選擇將地區總部設在北京,即使公司地區總部設在上海、廣州、武漢、深圳等城市,公司也會在京設置分公司、辦事處等,以便同政府機構發展正式和非正式的聯系,了解政府規制政策的動向,影響規則的形成和修改。
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通常會花一半以上的時間來處理公司外部的事務,其中又會有相當的時間來處理有關政府的事務,他們認識到“政府關系和議題管理或許是企業在未來的政治舞臺上求得生存的唯一出路。”⑦目前中央部委的正副職領導人一般只會去會見跨國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總裁、副總裁和首席執行官,不會去會見跨國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⑧
今天,跨國公司一般會設有被冠以“政府事務部”、“公共事務部”、“法律及政府事務部”之名的公共事務部,其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一般有著較好的知識背景,熟悉相應的業務,了解企業所處的法律、政策和商務環境;有著較為相關、較為深厚的工作經驗積累。這些公共事務部的行事風格低調,它們的工作在于識別議題,形成公司對特定規制議題的反應策略;利用各種途徑向政府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利用傳媒向公眾和社會傳遞公司的情況,發表自己的見解;作為公司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參與相應的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