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孫化顯
傳統美學研究與經典人類學研究有著各自清晰的學科范疇,20世紀以來,隨著跨學科研究日益普遍,對于舊有的問題,學科間互滲不僅催生了許多新的學科意識,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研究方法,美學研究的人類學方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并應用的。美學與人類學的學科互滲早在20世紀以前就已開始,但在學術史上卻往往被認為是比較晚近的事。荷蘭學者范丹姆所著《審美人類學:視野與方法》不僅明確將審美人類學的誕生追溯到1891年前后格羅塞的相關研究著述,而且將“研究人類審美現象的學問”的審美人類學作為一門學科,突出其跨文化、跨學科和語境性等的研究方法。
人類審美具有普遍性
范丹姆關注人類的審美普遍性問題,他明確說明自己的人類學研究范圍:“對于人類學,我在兩個意義上使用它,既指無所不包的人類學研究,亦指作為民族志的經驗性研究。”他提出生物進化論的視角及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認為神經系統層面是多種審美經驗的基礎,即“任何更高級或更復雜的事物,都要建基于相對低級或基礎的事物之上”。在這種觀念下,人類的審美不僅與神經元一樣,而且也將這種審美能力的獲得追溯到人類的誕生之初。這種以神經生物學為基礎的美學、藝術研究思想在西方由來已久且幾乎未中斷過,甚至從亞里士多德就已開始。隨著近代科技的進步,我們對人類神經生物學有了越來越多具體的了解與實驗,神經元美學研究與神經元藝術研究等領域將大有可為,傳統的藝術問題與美學問題將會在神經學視角下得到一個全新的甚至是顛覆性的答案。這種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夠可行,是因為“無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中,生產和使用藝術的個人和群體在社會和文化上有多少差異,他們都有,且始終擁有相同的生物屬性”。
日常經驗是獲得審美的重要基礎,可以說,審美就來自于對日常經驗的感性把握,因此,范丹姆非常重視對“日常之美”的把握與研究,試圖建立一種包括“日常之丑”的“日常美學”。
審美與經驗、感性確實存在著重要的關系,我們很難從概念本身來把握美感。雖然哲學美學帶有康德哲學反思的形而上學意味,但是,我們仍可去體會1750年前后鮑姆嘉通創立美學時對這個領域的基本認識。鮑姆嘉通將“美學”理解為一種“感性學”,認為,感性的完善是美的,感性的不完善將會是丑的。由此可見,經驗性與感性構成了審美的基本要素,人類通過日常的經驗與感性,可以成為范丹姆所謂的“審美的人”。由此,范丹姆認為,審美領域必須擴展,必須走出哲學審美觀影響下的審美偏見。這種偏見的具體表現是,以視覺等直接感官作為藝術分級的重要依據,同時將審美與藝術建立最直接的聯系,這樣不僅將審美局限于藝術領域,而且更多地忽視了多種感官甚至是多重感官對于審美的重要性。所以,民族志的發現將審美擴展到更加廣泛的審美領域。
所以,學者以人類審美具有普遍性為邏輯起點,從生物進化的神經元視角出發,重視人類的日常經驗感性,以人類學民族志發現為重要依據,將人類學的經驗性立場、跨文化視角及對社會文化語境的強調融合在美學研究之中,拓展了審美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