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好、繼承好、研究好、傳播好中華優秀典籍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十一五”期間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重要文化工程,也是新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由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近十年來,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在文化部的領導下,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在古籍普查、修復、整理、利用以及古籍書庫建設和古籍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一是建立了全國古籍保護工作機制。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分別建立了古籍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專家咨詢工作制度,成立了國家、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和中國古籍保護協會,為集全社會之力共同推進古籍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二是基本摸清了全國古籍存藏情況。截至2015年底,完成全國200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171萬部古籍的詳細清點和編目整理,西藏、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中華古籍總目》部分分省卷編纂工作陸續啟動。三是建立了古籍分級保護制度。制定《古籍定級標準》,在國家和地區層面分別建立了珍貴古籍名錄制度,對古籍進行分級、重點保護。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收錄12274部古籍。四是推動建設了一批標準化古籍庫房。制定《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命名了五批共180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帶動全國100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庫房條件,完善了管理制度。五是完成了一批珍貴、瀕危古籍的搶救性修復。命名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12家,修復場所總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建立修復室247個,總面積達16392平方米;開展“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等多項大型珍貴古籍修復項目,累計修復古籍達5萬余冊(件)、200余萬葉。六是培養了一支古籍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在全國建立12家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1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附設21家傳習所),舉辦古籍保護培訓班339期,培訓超過1.5萬人次,與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古籍保護碩士,建立古籍保護研究院,探索出了一條培訓基地、高等院校、傳習所三位一體的古籍保護人才創新培養之路,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七是推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先后組織實施了“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建設、《中華再造善本》及續編、《中華醫藏》編纂、“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等多個古籍整理研究項目,通過影印出版、縮微復制、數字化等多種途徑,有力地推動了古籍的揭示利用。八是有效提升了社會各界對古籍保護工作的認識。通過專題展覽、學術交流及講座、互動體驗、有獎征文等多種形式開展古籍保護宣傳工作,累計舉辦“西域遺珍——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等大型專題展覽20余場,各種巡展500余場,講座600余場次,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全社會古籍保護意識顯著提高。
可以說,經過社會各界近十年來的共同努力,“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推動海內外大量中華珍貴古籍得到有效保護、科學整理和轉化利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范圍得以傳承和發揚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將“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列入文化重大工程。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把古籍保護工作推上了新的歷史高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接下來,如何在繼續保護好、搶救好珍貴古籍的同時,真正踐行習近平同志“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要求,使古籍中蘊含的歷史智慧能夠更好地服務當代,服務社會,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為此,國家圖書館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進一步提升古籍保護工作水平。“十三五”時期,我們將全面完成中華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特別是重點加強遺散海外的中華古籍調研與合作數字化工作,以國家級珍貴古籍為重點做好古籍保護和修復工作,加強古籍保護人才隊伍建設。
二是依托傳統典籍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十三五”時期,我們將繼續推進優秀中華典籍的當代解讀,形成一批學術性、知識性和普及性相結合的精品叢書;利用“國圖公開課”這個新平臺,以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推出一系列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核心價值導向的精品課程。
三是促進古籍的推廣利用。“十三五”時期,我們將繼續通過數字化、縮微、影印出版等工作,使更多珍貴古籍能夠為人們所方便利用;依托國家典籍博物館,通過展覽、講座、文化普及課程與活動、文創產品開發與推廣等更加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典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