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趙 超
漢唐之間的石刻線畫數量可觀,是極其珍貴的一批考古研究與美術史研究資料。它們不僅清晰地表現出古代中國石刻技藝的傳承沿襲情況,留存了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的古代藝術珍品,而且展現出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使我們看到古代畫家的多種繪畫風格及外來藝術的影響。
時至今日,在中國美術界仍然存在著西洋畫法與中國畫法的區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呢?除去強調神似、意境、氣韻等理論上的不同之外,從繪畫技法上來說,恐怕最主要的就是以線描為主。即畫師們使用豐富多樣的毛筆線條來表現各種事物形象。因此,古人不僅在絹帛紙張上留下了大量歷代繪畫作品,還發展到在石刻中也出現了用線條表現的藝術品,漢唐之間的石刻線畫可以說是它們的突出代表。
從現存的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繪畫都是以毛筆繪制的線條作為主要表現方式,勾勒所要描繪對象的外部輪廓完成造型,并且逐漸發展成以強調筆墨韻味為主的獨特繪畫藝術。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繪畫技法的重點就在于線條的運用。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秦漢時期的繪畫作品中,毛筆線條的運用已經十分熟練了。起筆、收筆時筆鋒的揮灑,線條的粗細與深淺虛實等都有所運用,極大地豐富了繪畫的表現力。
現存較早的繪畫作品有在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帛畫御龍圖、婦女鳳鳥圖等(參見《中國美術全集》,文物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等,1988年)。在那些圖畫上面,人物形體與動態的描寫全部是通過運用毛筆線條的走勢來表現的。御龍圖上,繪者使用飄逸的墨線繪出人物衣帶的舞動,造成乘風疾馳的藝術感覺。婦女鳳鳥圖上,又是以準確凝重的線條表現出婦女端莊的祈禱姿態。漢代開始,在墓室中繪制壁畫的風氣流行開來。如近五十年間發現的河南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北京歷史博物館等:《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5年)、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文物出版社,1978年)、河南偃師杏園漢墓壁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杏園東漢墓壁畫》,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等,在它們的繪制中都充分反映出時人毛筆線條的熟練表現技法。將這種技法予以充分發揮的作品還有十六國墓葬壁畫等(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等:《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這些在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發現的壁畫,造型準確簡練,線條精煉,往往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人物或動物形象。這種畫法特別在抓住所描繪對象的關鍵特征上下功夫,追求神似,不注重具體細節的完全復制,可以說是中國繪畫藝術中特有的造型方法。南北朝時期謝赫的《畫論》中就著重強調了這種美術觀點。而后六朝、隋唐直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間,中國繪畫都是以使用線條勾勒的繪畫技法為主,特別是人物形象,幾乎完全采用線描。即使是隋唐時期有所引入的“凸凹畫法”,即加入明暗關系的涂色層次,也沒有脫離線條勾勒的外部輪廓。我們從現在可以見到的歷代傳世作品與出土文物,如傳為東晉名家顧愷之所繪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土的漆畫屏風《列女圖》,北齊徐顯秀墓中壁畫《墓主圖》,傳為唐代閻立本所作《歷代帝王圖》,唐章懷太子墓中壁畫,五代顧閎中繪《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以及大量敦煌壁畫等繪畫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代繪畫大家們高度純熟的線描技巧。
很明顯,純粹運用線條勾勒來表現形體,并通過線條的疏密、粗細變化形成構圖,表達出豐富的藝術韻味,是中國古代繪畫長期秉持的獨特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