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13]中國法學會.法治中國建設問答[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2]羅豪才主編.行政法(新編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
[3]何穎、教軍章.公共行政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5.
[4]羅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論”范疇[J].中國法學,1996,(4).
[5][7][8][9][10][11][14][18][23][25]馬懷德.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80,121,83,121,223,223,276,430,387—428,411—412.
[6]江必新.行政法學研究應如何回應服務型政府的實踐[J].現代法學,2009,(1).
[12]劉建偉.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述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1)).
[15]張步洪.中國行政法學前沿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134.
[16][24]馬懷德.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73,403.
[17]蔣敏娟.法治視野下的政府跨部門協同機制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5,(3).
[19]曹鎏.論我國行政問責法治化的實現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5,(8).
[20]栗燕杰、趙凡.完善法治政府評估體制機制[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6.24(754).
[21]關保英.行政執法中法服從之探討[J].法治論叢,2004,(1).
[22][美]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