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教授 庹繼光
【摘要】當下的報業轉型跨界必須在互聯網思維的框架內展開,其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都是為用戶服務,充分滿足用戶的現實需求。為此,報業一方面要提升服務意識,延伸服務功能,從單純的“辦報”升級為更加貼近服務的“辦事”;另一方面則是基于報紙的優勢,立足區域性、精準服務等打造融合平臺,形成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支點。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服務 媒體融合 區域性 融合平臺
當下,國內報紙普遍都在實踐媒體融合、全媒體轉型,在媒體融合轉型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自覺應用“互聯網思維”。從本質來看,互聯網思維充分體現出平等、開放的特征,意味著高度的人性化,因此“以人為本”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價值取向。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將互聯網思維歸納為幾個關鍵詞:第一,用戶至上。用戶不是客戶。互聯網講的不是把東西賣給誰,而是如何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和我的用戶永遠保持連接。第二,體驗為王。要想辦法讓大家感受到超出預期的感受,產生交易之外的感情上的認同。這樣用戶才能變成你的粉絲,你才會有口碑……
自覺運用互聯網思維,注定了“互聯網”在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媒體融合進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器”,而是引發“道”的思考的關鍵要素之一。國內業界人士曾如此總結道:互聯網思維是要真正體悟從互聯網去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特質催生而來的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等精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用戶至上、體驗、互動、參與、極致、簡約、微、便捷、流量、眾包、迭代等要素,從而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受眾體驗、習慣、偏好的變化,真正從“傳播者本位”向“受眾本位”轉變,以優質、細分的新聞、資訊、娛樂產品和服務,來聚合目標受眾,進而對市場、生產流程、管理架構、工作方式、盈利模式、價值鏈乃至整個媒體生態進行解構與重構。
現階段,國內報業在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全媒體轉型的進程中,非常強調跨界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嘗試拓展報業的服務領域,把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或者關聯度不高的事物聯系到一起,作為自身為社會服務的范疇。這一點與媒體產業的本質屬性是高度相通的。媒體產業是典型的信息服務業,其產業發展一方面需要信息內容不斷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賴于服務意識的提升,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內容建設,著重體現為新技術引領和帶動下的內容創新,同時需要報人更自覺地強化用戶意識和服務意識,實現思維觀念的深層次變革。對此,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產業與新媒體研究部主任黎斌在2015年8月舉行的“BIRTV臺長論壇&BIRTV媒體融合高峰論壇”上發言時指出:媒體融合的本質,渠道融合、技術融合、機構融合、產業融合都是手段,根本在于內容產品與用戶的融合,一切不連接用戶,不服務用戶,不以用戶為王的媒體融合策略都違背互聯網邏輯。
具體來說,互聯網時代的報業服務宗旨應當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嬗變,從最初的“為讀者辦報”深化到“為用戶辦事”,這一方面是服務意識強化的體現,能夠有效化解媒體社會服務進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另一方面則是報紙等傳統媒體優勢的發掘,將傳統媒體長期以來形成的公信力、權威性、美譽度等寶貴社會資源轉化成生產力,直接應用于社會服務,并在此過程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