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機制。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綜合改革,編好教材、建好隊伍、抓好教學,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必修課程,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學生多向交流溝通機制,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班級、進社團、進網絡,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鼓勵輔導員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并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開設主題鮮明的思想政治素質課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并自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校園文化、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將思想政治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要創新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與個體事務服務相結合的機制。我國高校普遍重視利用大學生中存在的各類群體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大學生黨團、學生會組織等群體開展教育活動,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參與;利用大學生社團、創新創業團隊等群體開展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利用大學生骨干培養、模范典型選樹等群體活動來建設先進性校園文化;利用大學生弱勢群體幫扶等群體活動來促進大學生的公平發展等。實踐證明,利用大學生群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規范群體行為、提升群體價值、促進群體發展。與此同時,針對每一個個體的事務服務也越來越得到高校的重視和加強,如“一站式”的學生事務大廳、“一鍵式”的事務辦理網站、“伴隨式”的移動事務服務等,學生可根據需求來選擇自身需要的教育服務內容、方式等。
三是要創新院(系)主導的校院(系)兩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行的是學校主導下的校院(系)兩級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一方面受到學校資源分配不均、院(系)學生培養目標及實際情況不同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與現代大學治理重心由學校層面向院(系)層面下移的趨勢不相符,存在教育管理不精細、特色不鮮明及管理碎片化等問題。校院(系)兩級管理機制由學校主導向由院(系)主導轉變,是現代大學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本質要求,有利于激發學校和院(系)兩個層面的活力,形成職責分層基礎上的分級共治格局。首先,學校層面可以減輕工作負擔,集中精力做好引導、支持和服務工作,直接為全體學生、院(系)提供政策指導、專業服務和條件保障。其次,院(系)可以充分實現教育管理自主,促進學生工作與人才培養、教師與學生、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深度融合,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覆蓋、全方位覆蓋、全過程覆蓋。第三,學校可以通過技術和平臺的聯結、重大活動的合作、教育質量的評估等方式,實現與院(系)的良性互動,包括平臺資源的共建共享、技術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功能活動的互補互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