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史、哲學史與人類文明史具有同一性,“精神哲學形態”的理論呈現,在西方是黑格爾精神哲學體系,在中國是宋明理學。黑格爾精神哲學體系從三個方面對倫理道德做出原創性和革命性貢獻。第一,將倫理道德回歸精神,實現了倫理道德的“精神”復歸,在道德哲學上實現對古羅馬的“道德”傳統、康德的“道德哲學”傳統的哲學革命,將倫理道德從“理性”還原為“精神”,在相當意義上也是對人類精神的哲學革命。第二,建立了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構造的精神哲學體系,形成倫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辯證互動的精神世界,準確地說是“客觀精神”的世界,第一次哲學地也是體系性地探討和解決了倫理道德關系,以及倫理道德所造就的精神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辯證互動,并在此過程中堅持人的“精神守望”,將“現存”提升為“合理”的問題。第三,形成倫理道德的“西方精神哲學形態”。所謂“西方精神哲學形態”意指黑格爾精神哲學的西方基因和西方哲學矛盾。在黑格爾的全部著作中,四部書集中呈現其精神哲學體系和精神哲學形態,即親自完成的第一部書《精神現象學》,親自完成的第二部書《哲學全書綱要》,親自完成的最后一部書《法哲學原理》以及《精神哲學》。然而,人們很容易發現,他的精神哲學體系存在甚至陷入“現象學—法哲學糾結”。在作為整個體系或學說導言的《精神現象學》中,他呈現的精神“現象”或精神世界是“倫理世界—教化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的圖景,其中倫理世界是家園,道德世界是完成,教化世界是倫理世界與道德世界的中介,也是二者辯證互動的舞臺。但在《法哲學原理》中呈現的精神世界發展規律是:“抽象法—道德—倫理”,道德先于倫理,倫理是意志自由的現實性和完成。而在他親自完成的《哲學全書綱要》,以及體系性呈現的《精神哲學》中,他所描繪的“客觀精神”體系與《法哲學原理》完全一致。親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因而也應當說是最成熟的一部書,它與其他著作的體系又完全一致,在這些意義上,似乎有足夠的理由說,《法哲學原理》才能準確表達他的精神哲學。然而,這一結論似乎過于簡單,其實,“現象學—法哲學糾結”,才是解開黑格爾精神哲學體系和精神哲學形態秘密的一把鑰匙。《精神現象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正像它的副標題所申言的那樣,探討“意識的經驗科學”,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體系;《法哲學原理》研究的對象是意志,準確地說是意志自由的體系。在《法哲學原理》的導言中,黑格爾明確說,思維和意志是精神的一體兩面,就是說,精神有兩種表現形態,即認知形態的思維和“沖動形態”的意志,它們不是精神的兩種官能,而只是精神的兩個呈現方式。在相當意義上,思維就是意識,意識和思維的關系類似于體與用的關系。于是,《精神現象學》與《法哲學原理》可以被理解為是黑格爾建構和呈現的兩種不同形態精神哲學體系,即意識的體系和意志的體系。“現象學—法哲學糾結”以哲學體系的自覺形式潛在和表征西方民族精神傳統中的“亞里士多德基因”,兩種理論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當做是亞里士多德“倫理的德性—理智的德性”的黑格爾演繹。黑格爾對于亞里士多德的回歸在于,倫理與道德一體,將亞里士多德以后脫離倫理的“道德”、“道德哲學”推進為“倫理道德”。黑格爾對亞里士多德傳統的超越和新貢獻在于:(1)找到了倫理與道德的統一體,這就是“精神”;(2)在一體中堅持倫理優先的原則,無論在現象學還是法哲學體系中,倫理都處于優先的地位。在《精神現象學》中,倫理是精神的家園;在《法哲學原理》中,倫理是意志自由的現實性和完成,無論何種體系,倫理優先一以貫之。而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的德性—理智的德性”中,核心概念或詮釋的對象都是“德性”,雖然《尼各馬科倫理學》著力論證的是倫理的德性,其實已經隱藏了日后由倫理走向道德的趨向。黑格爾則不同,在將倫理道德統攝于精神并哲學地完成這一尖端性的學術工程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倫理優先的地位。不過,縝密的研究切不可跳過或無視黑格爾體系中的“現象學—法哲學糾結”,因為從中不僅可以發現黑格爾精神哲學,也可以發現西方民族精神傳統乃至西方人精神世界中某種始終如一的文化基因。“現象學—法哲學糾結”是對黑格爾體系寫意的結果,也是對整個西方精神哲學傳統鳥瞰的結果,從中可以窺視西方民族精神傳統、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西方精神哲學的“形態”。黑格爾精神哲學體系,既是西方精神哲學的完成,也是西方精神哲學的終結,因為它使西方精神哲學,也使倫理道德完成并成為“形態”,準確地說,使倫理道德成為一種西方精神哲學“形態”。當然,“現象學—法哲學糾結”只是黑格爾精神哲學體系或他所建構的精神世界的哲學形態的玉璧中的一道潛隱的裂隙,它不是真正的斷裂,而只是紋路不對接而留下的視覺效果。由于四部書中三部觀點相同,由于《精神現象學》作為第一部也是整個體系導言的地位,也由于他的精神哲學理論中一以貫之的對倫理道德一體、倫理優先的堅守,黑格爾體系本身是自洽的。但是,這道不易發現的裂隙在西方精神哲學史、道德哲學史,近現代西方精神史上的命運并沒有如“白駒過隙”般地被跳過。黑格爾所建構的精神哲學伴隨它的主人,要么被故意冷落,要么被當做死狗打,原因很簡明也很深刻,這種形態雖然符合人類文明和人類精神的“真際”,卻在相當程度上不符合西方傳統的“實際”,是“真諦”但不是“實諦”,然而這正是它的革命性意義所在。對待黑格爾哲學的膚淺態度和可悲固執,最后導致現代西方道德哲學、精神哲學以及現代西方精神的分裂,黑格爾開辟的“倫理道德”傳統,到現代流變為“倫理‘VS’道德”傳統,出現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進而使西方精神面臨“喪失家園”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