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精神哲學形態”
倫理道德如何歷史與現實地造就人的精神世界,推動精神世界的辯證發展?理論形態的“精神哲學”便推進為歷史和現實的“精神哲學形態”。
精神哲學形態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發展的哲學形態或哲學自覺,是“精神的”“哲學形態”。“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在理論上是倫理道德的“精神形態”的哲學表達,在現實性上是倫理道德所締造的人的現實的精神世界,因而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現實形態和現實發展。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包含兩個相反相成的結構。一是倫理道德的“精神”形態,即精神或精神哲學意義上的倫理道德;一是倫理道德所造就的精神世界的哲學形態。前者是作為精神現象的倫理道德,后者是作為倫理道德辯證發展的現實成果的倫理道德。第一結構的要義是:倫理道德是“精神”;第二結構的要義是:倫理道德的辯證運動造就了一個現實的“精神世界”。一句話,“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理論上是倫理道德所呈現的“精神”的哲學形態;現實性上是倫理道德的辯證發展所造就的“精神世界”的哲學形態。倫理是民族的實體,民族是倫理的精神,于是,“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便歷史和具體地是倫理道德所造就的民族精神的哲學形態,是倫理道德的辯證發展所建構的民族的精神世界。由此,倫理道德便從哲學抽象走向歷史具體。
問題的關鍵是,倫理道德的辯證發展呈現為何種“精神哲學形態”?“精神哲學形態”應當在三個維度上獲得詮釋。第一,倫理道德作為人的精神發展的特殊階段的哲學形態;第二,倫理道德的諸精神形態;第三,倫理道德辯證運動的哲學形態。誠然,倫理道德不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而是精神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呈現的歷史形態和辯證構造,在黑格爾哲學中,倫理道德是客觀精神形態,或者說,是精神客觀化自身的形態,具體地說,倫理道德是人在現實世界或現實社會中超越自己的個別性,追求普遍和無限,達到“單一物和普遍物”統一的精神發展階段和特殊精神形態。倫理道德的精神形態的誕生,標志著人的精神發展已經擺脫主觀性,具有客觀性或社會性。在這個意義上,倫理道德的精神形態,只是精神在特殊發展階段的形態,并不是精神的全部形態,換言之,是精神的社會形態或客觀形態。“精神”如何獲得自己的社會形態?黑格爾認為,倫理道德都是特殊的精神,倫理是“直接的和自然的精神”,道德是“對其自身具有確定性的精神”(13);道德是主觀的自由,倫理是現實的自由;家庭、社會、國家都是倫理的實體,家庭是自然的倫理實體,社會是異化的倫理實體,國家是真實或現實的倫理實體,責任、良心、善等都是道德的形態。(14)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們之成為“精神現象”或“精神形態”,并不是哲學思辨“點石成金”的結果,而是說它們本身具有也應當具有精神的本性,家庭、社會、國家,只有具有倫理的精神本質,才具有合法性,才從“現存的”成為“合理的”。倫理道德的辯證關系及其歷史發展,造就民族精神的歷史具體性。具體地說,“倫理‘=’道德”、“倫理‘與’道德”、“倫理‘VS’道德”、“倫理道德”的不同關系范式和價值態度造成了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世界以及作為其自覺表現的精神哲學的歷史性和現實性,成為“這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精神世界。“精神哲學形態”就是民族精神形態,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形態,這便是“精神哲學形態”的秘密和學術誘惑所在。質言之,“精神哲學形態”的要義在于,倫理道德是作為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和精神哲學的一個環節的形態;是作為民族精神傳統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