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恒山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先導性的環節。習近平同志指出:“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緊扣發展用功,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成為發展的有效保障和強大動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持續獲得強大動力,需要緊扣發展要求找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不斷提高改革的精準性。
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說也是改革問題
發展的基礎是體制,體制不順發展就會出問題。因此,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說也是改革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與問題,追根溯源,大都與體制機制不順有關,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
比如,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主要體制根源是行政分割和市場封鎖,即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做文章,搞“大而全”“小而全”,在整體上就形成了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粗放發展、低水平建設的主要體制根源是不合理的財政管理體制、固定資產投資體制和不科學的干部任用與政績考核體制。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財力拮據,因而形成了節約、應急、量入為出的財政預算和投資管理體制。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體制演變成幾乎對所有申報項目都要“砍一刀”的管理方式并延續至今,使一些本應高標準建設的工程項目由于資金短缺不得不降格以求。這種狀況與長期存在的過重看待經濟增長速度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主要領導干部崗位轉換過頻等相聯系,造成了鋪攤子、低水平建設、粗放發展以及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一系列問題。城鄉差距、區域失衡的主要體制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和無視各地區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差異的經濟調節體系。資源浪費、環境損害的主要體制根源,除了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一直沒被納入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沒有作為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的重要內容,還在于不合理的資源價格體制和不健全的環境治理體制。
因此,要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體制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財稅體制、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考試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頭”逐一破題,司法體制、公車制度、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的改革有力推進。同時要看到,改革進入深水區,當前存在的問題中許多是老問題,有些問題我們也曾運用行政手段或簡單的經濟手段加以解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來反復發作、久治不愈,根本原因在于沒能改革深層的體制機制。因此,要高度重視體制建設,立足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來解決發展問題。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這實質上是一次深刻、系統的體制創新。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去”更要改,用改革的辦法“去”,這樣才能達到關閘斷水、釜底抽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