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一)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題中之義
新媒體以其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使當代信息傳播具備了即時性、交互性以及內容的海量化等特點,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威脅,不得不走上了一條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基因重組、同生共長、抱團發展的道路。媒介融合是一個開放的概念與框架,內涵極為豐富、多元,涉及到傳播思維、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等各個方面的變革,但媒介融合最突出的表征無疑是媒介形態的融合。新聞產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形態結構調整實質上就是供給側的改革,轉變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必然要先從供給側著手進行,以最前端的產業形態重構輻射和牽引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系的轉型升級,只有搞好供給側的頂層設計,完善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機制,暢通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通道,才能影響需求端的新聞信息消費,最終達到新聞產業轉型重構的目的與收到相應的效果。
(二)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文化體制出現深刻變革,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急劇增加,都市報的崛起使我國的新聞產業進入了井噴式的發展階段,大量報業集團集中出現,新聞信息產品供給數量大幅上升。得益于良好的市場環境,新聞產業實現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但是,任何產業都不能擺脫產業周期律的左右和制約,都要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聞產業的市場紅利逐漸消失,人們對傳統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幾近飽和,新聞產業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新聞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優化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新聞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使產品生命力得到延續,迅速進入產業成長的新周期。
(三)供給側改革是新聞產業滿足受眾需要的必然選擇
新聞產業歸根結底是為受眾提供服務的信息產業,新聞信息產品要想吸引受眾關注,占有更多注意力資源,就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受眾需求。在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下,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分眾化的特征,這種需求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媒介融合的變局,而媒介融合又相應地為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接收終端,傳統的產品內容與產品渠道已無法適應受眾的需求變化,這就使“傳統媒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生產過剩的風險”。[1]“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終端分流了傳統媒體中年輕化且購買力較強的人群,但是從遠期市場開發和受眾培育來看,傳統媒體也擁有更多的潛在受眾,經過市場細分過的受眾,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過程中更加專注于滿足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分眾化’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1]因此,新聞產業致力于滿足受眾需求,最終還是要在供給端進行改變和調整,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自然會創造出強勁的受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