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這部分作者主要是科學作品的作者。基于科學作品的專業化特征,作品市場只限于專業領域,作者實際上很難通過市場獲得經濟收益。該類作者是專業工作者,不是職業作者,收入的來源不是作品寫作,而是具有自身激勵機制(例如職稱評定制度)的專業工作。此外,評價科學作品的一個核心標準是“引用率”。因此該類作者希望作品能得到廣泛傳播。例如,作者在論文發表于期刊后,往往再將論文上傳到單位網頁上。但這實際上又是違約行為,因為根據版權協議,一般將論文在一定期限內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占性地授予了期刊。本來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是否授權由作者決定。但處于市場強勢地位的期刊往往要求作者答應其要求。為此德國2014年修改了著作權法。根據其新增加的第38條第4款,受國家公共資金資助的科學作品的作者,即使已將使用權獨占性地許可給期刊,也可以在作品首次發表的12個月之后將作品予以網絡傳播。該規定為強制性規定,即使期刊要求作者放棄權利,協議仍然無效。德國法修改的邏輯是通過對市場的干預與矯正,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留于作者;同時以作者愿意廣泛傳播的假設為前提,相信權利保留于作者之后,其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作品。
(30)“浙江泛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訴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權糾紛案”,參見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2006)一中民初字第6273號民事判決書。
(31)“北京源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訴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財產權糾紛”,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2009)滬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3號民事判決書。
(32)See eBay,Inc.v.Bidder's Edge,Inc.,100 F.Supp.2d 1058(N.D.Cal.2000).
(33)See Healthcare Advocates,Inc.v.Harding,Earley,Follmer &Frailey,497 F.Supp.2d 627(E.D.Pa.2007).
(34)See Field v.Google,412 F.Supp.2d 1106(D.Nev.2006); Parker v.Yahoo!,Inc.,2008 U.S.Dist.LEXIS 74512(E.D.Pa.Sep.26,2008).
(35)See Copiepresse SCRL v.Google.
(36)參見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工業產權與著作權保護雜志》,2010年合刊,第628頁。
(37)參見注①,張平文,第50頁;楊華權、曲三強文,第30頁。
(38)Vgl.Schweizer,Schutz der Leistungen von Presse und Journalisten,Zeitschrift für Urheber-und Medienrecht 7(2010),S.7,12.
(39)參見《聯邦國會法律委員會報告》,聯邦國會印刷品17/12534號,第6頁。
(40)參見注(40),第5-6頁。
(41)Vgl.Hossenfelder,Die Nachrichtendaratellung in Suchmaschinen nach der Einführung des Leistungsschutzrechts für Presseverleger,Zeitschrift für Urheber-und Medienrecht 6(2013),S.2013,374,376.
(42)Vgl.Spindler,Das neue Leistungsschutzrecht für Presseverlege,Wettbewerb in Recht und Praxis 8(2013),S.970.
(43)同注(40),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