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中國1978年以后經濟崛起根源的不同解釋
1978年以來,中國經歷了比其他國家更為迅猛的高速經濟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曾警告,中國的“不正統”的政策難以取得良好的經濟結果。而當數據顯示經濟不再停滯、快速增長開始出現時,許多西方專家居然堅稱是數據的錯誤。⑥大約在2000年以后,長年持續的增長使得那些造訪中國的來客再也難以否定其成績,但新自由主義對此卻又轉換了看法。他們開始聲稱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是市場改革和私營企業導向型結構調整的結果。在他們眼中,持續存在的國有企業和活躍的國家監管不是被忽略,就是被當作阻礙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
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則對中國經濟1978年以來增長的根源提供了洞若觀火的灼見,使得發現“中國奇跡”背后的四大源頭成為可能。首先,馬克思關于競爭性市場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論斷是正確的。中國的經濟歷程顯示,競爭性市場的確能夠通過刺激私營企業和國營企業來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型國企開始市場化運行之后,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也獲得了快速增長。國企部門不僅沒有拖累中國崛起,反而成為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其次,1978年中國成功利用了新中國29年以來社會建設的成果。在1978年以前,中國在推進工業化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培育了大量擁有產業技能的工人,工業產出從1949年到1978年也翻了16番,這為1978以后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9年來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遍及城鄉的醫療保障、免費的公共教育使得中國在1978年擁有遠比同等發展水平國家更為健康和優質的人力資源。⑦而1949年以后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也增加了勞動力相對于人口的比率。經歷了這個階段之后,中國也建立了能夠管控和引導經濟發展的國家體制和處于執政地位的共產黨。若非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并把發展社會主義作為追求的目標,這些優勢就難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