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勞動力兩權分離的維度考察
既然勞動力是蘊藏在勞動者身體之中的,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對勞動力使用的效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勞動過程中“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勞動的內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作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就越需要這種意志。”(24)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勞動的意志要符合資本的意志,勞動的內容、方式、方法都與工人享受勞動相對立,“工場手工業分工的一個產物,就是物質生產過程的智力作為他人的財產和統治力量同工人相對立。……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并迫使科學為資本服務。”(25)
由此可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力分離的關系中,讓勞動者的勞動服從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意志,必須要有相應的監督和管理,來實施強制勞動。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資本購買勞動力的交換過程和使用過程是分開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勞動力這種獨特商品的特性,使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買者和賣者締結契約時還沒有在實際上轉到買者手中。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它的價值在它進入流通以前就已經確定,因為在勞動力的生產上已經耗費了一定量的社會勞動,但它的使用價值只是以后的力的表現中才實現。因此,力的讓渡和力的實際表現即力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在時間上是互相分開的。”(26)所以,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對工人勞動力的監督和管理,就成為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資本家認為工人總是有偷懶的心態,所以在管理不當的條件下,工人會“盜竊”資本家的勞動。正是基于這種思維方式,西方經濟學家才把現代企業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歸結為“如何讓人說真話”,“如何讓人不偷懶”。西方現代企業理論把工人假設為天生就是好逸惡勞的人,這是完全錯誤的。
從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看,資本主義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管理具有“樂隊指揮”的功能,是社會化生產中分工協作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是資本增殖最大化的內在要求。在資本主義企業內部,管理的二重性表現為治理模式。企業治理的目的是通過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最大化的利潤。其中,減弱勞動力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程度,讓勞動者感覺到為資本家勞動就像為自己勞動一樣,是現代企業治理試圖達到的目標。勞動者的技能特征和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往往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據,基于此,我們結合以上勞動力技能特點,可以把資本主義管理概括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企業內部的雇傭勞動者在技能方面,屬于通用型技能或者無技能的勞動者,在不考慮社會因素作用下(后面講提到社會因素作用引起新的變化),勞動力商品化程度最高,(27)因為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導致企業內部勞動力有“威脅感”,所以資本所有者監督、管理勞動者往往采取“大棒”政策,模式比較簡單,本文稱之為“古典企業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