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勞資關系與資本主義多樣性
勞動力是如新古典經濟學所描述的一個個“經濟人”原子,還是在具體制度中有組織的現實的人?馬克思曾經指出,從勞動力個體上看,從交換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勞動力似乎都是追求理性最大化的抽象“經濟人”,但從真實的生產領域和生產關系上看,勞動力是處于一定階級中的、有具體利益的現實人。所以,馬克思指出,代表勞動力價值的工作日是有彈性的,“工作日是可以確定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定的。”(35)在勞動力的具體使用上,資本家要求他們購買的權利,工人堅持他們作為賣者的權利,“于是出現了二律背反,權利同權利相對抗,而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律所承認的。在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過程就表現為規定工作日界限的斗爭,這是全體資本家即資本家階級和全體工人即工人階級之間的斗爭。”(36)可見,在資本與勞動關系中,勞動力再生產的工作日界限是有彈性的,但這個彈性的界限是受勞資關系力量對比決定的。由于資本處于強勢地位,因此在勞資之間的談判中,單個工人無法取得想要的成果。工人之間聯合進而以階級的身份出現,就成為必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資本主義創造了工會組織。當工人們把頭攢在一起,以階級的面目出現的時候,就意味著勞動力再生產從企業的微觀領域問題延伸到市場、政府和社會領域。
從勞動者的角度看,勞動者聯合的組織形式是工會,工會組織形式可能是企業內部工會,也可能是行業工會。與工會對立的則是雇主聯合會。工會與雇主聯合會之間有談判機制,而其中的談判制度、規則等,要有政府參與制定,并上升到法律層面,這樣,政府在其中起到規則制定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各個國家由于具體的國情不同,勞資關系的模式也不一樣。下面以美國和瑞典這兩個發達國家中差別明顯的模式為例進行比較:
可以看出,美國工人組織化程度比較低,相反,瑞典工人組織化程度比較高,相對來說,組織化程度低的資本主義模式,勞資關系不穩定;相反,組織化程度高的資本主義模式,勞資關系比較穩定。美國實行新自由主義以來,工會力量受到打壓,勞資關系不穩定,目前,美國就業中一半是臨時工,臨時工一般不參加工會。美國沃爾瑪公司,全部適用臨時工(除少數管理者之外),而且不允許工人參加工會,所以,美國沃爾瑪成了美國“血汗工廠”的代名詞。沃爾瑪的口號是“永遠的低價”,美國人認為沃爾瑪還要加上一句“永遠的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