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地看,馬克思假定勞動力價值是預知的,這是作為分析剩余價值必要的假設,也是分析的起點。但馬克思的分析方法不是靜態的,而是靜態和動態有機結合的方法。因此,從再生產的角度看,勞動力價值以及實際生活資料的范圍都是有彈性的。勞動力價值構成隨著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勞動力的實際生活資料,也隨著物價水平、階級力量對比等不斷發生變化。馬克思的這種研究方法,恰恰為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多樣性變化提供了空間。
從勞動力價值角度,我們可以把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分解為以下幾個主要項目:勞動者本人和家屬所需的“生存資料”中的衣、食、住、行(生活資料和住房);勞動者本人和家屬所需的“發展資料”中的教育、培訓、醫療、社會保障。勞動力價值這些不同組成部分,是由企業提供(即勞動者通過獲得工資來購買),還是由社會、政府來支付,有不同模式。比如住房是勞動力生活資料的必要組成部分,它在生活資料的消費中占有權重比較大,這樣,住房本身是作為一般商品,由勞動力在市場上購買,還是作為公共產品或者半公共產品進行供給,對勞動者來說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把住房作為一般商品在市場經營,由于房地產本身可以作為投資品或者投機品,很可能造成房價偏高,普通勞動者或者購買不起,或者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在發達國家,對住房這種商品的配置模式是不同的。在美國模式中,房地產是一種產業,購買商品房可以作為居住使用,也可以作為投資品或者投機品。因此,美國住房市場提供的商品是滿足市場需求(demand),而“市場需求”概念則意味著只要有貨幣購買力就可以構成市場需求,至于這種購買是為了居住,還是為了投機,在市場是無法區分的,有錢人可以囤積100套房,沒錢的人一套房也買不起,市場需求和真實需要(need)之間形成巨大鴻溝。而在德國模式中,嚴禁把住房作為投資品和投機品在市場上買賣。因此,德國模式中的住房市場提供的商品是以滿足消費需要(need)為主,市場需求和真實需要之間比較接近。因此,2008年美國由于房地產市場泡沫引起的次貸危機,進而導致金融危機,而德國雖然在危機中也未能幸免,但其房地產市場價格卻很平穩。
再比如說教育,也有同樣的問題。毫無疑問,教育是一個國家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究竟是由政府提供,還是勞動者自己來購買,同樣存在不同模式。比如,在美國模式中,強調教育是私人產品,因此,教育費用主要由勞動者本人和家庭負擔,盡管美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也是免費,但美國私立教育發達,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因此,目前美國教育存在兩個明顯問題:一是教育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二是美國家庭和大學生本人高等教育負擔越來越沉重。美國大學畢業生沉重的債務負擔使他們的勞動力再生產遇到困難,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美國教育對受教育者本人來說不再是“資產”,而是“負債”。皮凱蒂指出:“研究表明,在1970-2010年,家長收入屬于美國收入后1/2的美國高校畢業生始終只占總數的10%~20%,而家長收入是屬于前1/4的高校畢業生比例卻在同期從40%上升到了80%。換言之,能不能上大學幾乎就成了‘拼爹游戲’。”“在歐洲,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學教育應和中小學教育一樣免費或接近免費。”(32)
勞動力價值補償的不同模式客觀上與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性質有關。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既具有私人性質,也具有社會性質。勞動力再生產的個人性質,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勞動者勞動力的形成角度看,一個人從出生到成為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這個過程是以家庭為主的培養過程,勞動力的成長具有私人性質。一個勞動者,消耗了自己的勞動力,對勞動力進行補償的過程,是通過工資收入購買相應的生活資料,這個過程也表現為私人消費過程,即W(勞動力商品)—G(工資)—W(個人消費品)。資本的本性是把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盡可能作為勞動者的私人消費性質的過程,最大程度把勞動力徹底商品化。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資本是根本不關心工人的健康和壽命的,除非社會迫使它去關心。人們為體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過度勞動的折磨而憤憤不平,資本卻回答說:既然這種痛苦會增加我們的快樂(利潤),我們又何必為此苦惱呢?”(33)從資本的本性出發,個別企業總是把勞動力再生產壓縮到最低程度,甚至是提供勞動力萎縮再生產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正是上文分析指出的:在不考慮社會因素的條件下,通用技能的勞動力商品化程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