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有效闡釋文化遺產
二是怎樣有效闡釋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與多維價值需要通過符合時代特點的“可參觀性”的生產———挖掘、展示、表達、闡釋等才能生動呈現,才可能有機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則遺產的價值與魅力難以抵達現代生活。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國的歷史街區、歷史村鎮、博物館、紀念館(地)、名人故居、遺址公園等存在太多欠缺。這方面實現突破的路徑與措施,主要在于針對現代人的注意力系統特點、體驗方式變化特征以及深層次精神需求,在新技術應用、闡釋策略選擇兩個方面同時做出積極改善。
比如,3D打印與3D掃描技術在遺產修復與展示中的運用,虛擬現實 (VR)與人工智能 (AI) 技術在互動及體驗方式創新上的應用,4D、5D顯示技術在改變遺產可視形態上的應用,數字視聽技術在遺產講解導覽中的應用,等等,可以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再利用做成一件很酷、很有創意、很吸引人的事情。在更新闡釋技術的同時,更要選擇好跨時代、跨文化背景下文化遺產的闡釋框架。面對各類文化遺產元素、符號和環境,僅僅圍繞遺產的由來進行歷史回顧總結式的闡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站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高度,以實驗性、開放性的文化心態,以洞察時代發展大勢的視野,揭示文化遺產蘊含的對未來開放的想象空間、解釋可能和整體意義,使現代人在心懷過往并想象未來的過程中與文化遺產緊密聯系在一起。
怎樣把文化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場景
三是怎樣把文化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場景。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基本路徑是全方位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場景:首先要融入居住場景。應通過城鄉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保護與有機更新,以精細化的城市設計和社區營造,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品質,促進地方文化復興與可持續發展。其次要融入學校學習場景。應通過校園環境布置、教學內容安排、主題日活動策劃、學生作業設計、志愿者項目開發等手段,讓文化遺產的濃郁氣息隨書香在校園飄蕩,熏染每一個成長中的學子。第三要融入社交活動場景。應通過遺產場所功能性改造、遺產信息傳播服務優化、遺產日活動策劃、專題公益性活動組織等,形成文化遺產相關話題及活動的社會性關注與互動。最后要融入消費生活場景。主要應通過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文創產品創意設計、遺產藝術劇目編演、傳統節假日活動組織、老字號文化弘揚等,形成現代人樂于參與消費的商品及服務體系。
“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于繼承方能更好創新。”把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既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現代公民、培育新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需。它既需要政府部門的規劃引導和組織動員,更需要地方社會、居民自身活力的激發和社會自組織能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