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2016-06-13 10:24 來源:《哲學動態》  我有話說
2016-06-13 10:24:34來源:《哲學動態》作者:責任編輯:李萍

  作者: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在學習活動中,有機體的認知及其認知的物質基礎神經隨著經驗變化而增強或弱化。這彰顯了主體性在認知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認知/神經/可塑性

  亞里士多德的印蠟說表明,認知具有可塑性。按照亞氏,記憶好比硬物壓在蠟燭上所留下的痕跡;由此,認知猶如蠟燭那樣可以塑造。19世紀末,有些學者研究經驗對大腦與能力的影響,博涅特(Bonnet)提出有機體的運動促使神經變化與認知發展的觀點。[1]意大利解剖學家于1785年把同胎小狗分兩組,兩組都得到同樣的照料,但是,一組給予訓練,另一組則不訓練。當他解剖小狗大腦時,發現訓練組的腦具有更多褶皺和溝回。達爾文(Charles Darwin)指出在家里養的動物大腦比野生動物大腦小,因為家養的環境比野生的環境更簡單。[2]蓋茨(E.Gates)在1909提出“大腦建構說”(brain building),認為當意識、心理狀態在大腦出現時,大腦的相關神經經驗產生新的結構或重構[3]。他認為,人類的大腦與認知同樣具有可塑性,后天教育的效果尤為明顯。

  當人們知道神經是認知活動的主要載體時,人們就萌發了神經可塑性的思想。在赫布(D.O.Hebb)之前,關于認知神經可塑性的思想更多是猜想或觀察到的純粹事實,沒有任何理論框架。當時,流行把大腦看作一個簡單的配電盆。赫布反對這種思想,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大腦額葉被破壞時,大腦的功能并不是完全喪失。按照赫布的思想,有機體的智力來自經驗,而不是先天遺傳。對于有機體而言,年幼時所獲得的經驗比年長時獲得的經驗對其智力的影響更大。

  1949年,赫布在《行為的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中提出了神經學習理論。巴甫洛夫的學生庫諾斯基(Konorski)在1948年也獨立提出神經學習思想。他們都是在批判性地繼承巴甫洛夫的理論基礎上各自獨立創建神經學習理論。但是,后者沒有赫布理論深刻、簡潔。因此,其被赫布所遮蔽。另外,行為主義的壓制,使得學界不太注意他的貢獻。[4]這些理論奠基了當代認知神經心理學大廈,成為當代認知科學的核心之一。我們這里無意全面研究赫布理論,而是基于赫布神經學習理論,探究經驗對認知及神經塑造的機理。

[責任編輯:李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