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對斯密之后、李嘉圖之前的經濟學家奈克爾、蘭蓋等對剩余價值理論探討意義的評價。這兩位幾乎被馬克思同時代的經濟思想史研究遺忘的經濟學家,在剩余價值理論史的“自行批判”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如奈克爾“在考察剩余價值時,他注意到相對剩余價值,即不是從延長整個工作日而是從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得出的剩余價值”(25)。
五是對洛貝爾圖斯在“租”這一無酬勞動產品現象上對剩余價值一般的理解,馬克思認為:“洛貝爾圖斯先生模糊地猜到的,是剩余價值同它的特殊形式,但是他不得要領,因為在他那里,問題一開始就只是說明一定的現象(地租),而不是要揭示普遍規律。”(26)
六是李嘉圖在剩余價值理論上的探討,這是《剩余價值理論》中論述得最為詳盡的部分。馬克思認為:“李嘉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離開剩余價值的特殊形式——利潤(利息)和地租——來單獨考察剩余價值。”(27)但李嘉圖“只是從對可變資本即花費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的關系來考察利潤”(28),李嘉圖陷于這一窠臼,也在于他無法解決勞動與資本交換的問題,他只在工作長度既定的前提下,研究剩余價值量和工資量的相對的量的比率關系,“相對剩余價值——這實際上是李嘉圖在利潤名義下研究的剩余價值的唯一形式”(29)。
七是馬爾薩斯在剩余價值理論的研究上,是以反對李嘉圖的理論為出發點的,在馬克思看來,馬爾薩斯“所以能夠反對李嘉圖……只是因為李嘉圖有種種自相矛盾之處”(30)。馬克思認為:“和李嘉圖不同,馬爾薩斯先生想一下子把‘利潤’包括在價值規定之中,以便使利潤直接從這個規定得出。”(31)馬克思也沒有忽視馬爾薩斯著述中的“真正貢獻”之處,如馬爾薩斯“強調了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不平等交換”(32)。
八是對李嘉圖學派的解體的闡釋,涉及的經濟學家主要包括托倫斯、詹姆斯·穆勒、普雷沃、幾部論戰著作、麥克庫洛赫、威克菲爾德、斯特林、約翰·穆勒等。“這個學派的解體是在這樣兩點上:(1)資本和勞動之間按照價值規律交換。(2)一般利潤率的形成。把剩余價值和利潤等同起來。不理解價值和費用價格的關系。”(33)
九是政治經濟學的反對派對剩余價值的思想歷史的探索。這里講的“反對派”,就是“以李嘉圖理論為依據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馬克思認為:“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李嘉圖時期,同時也出現了反對派——共產主義(歐文)和社會主義(傅立葉、圣西門)(社會主義還只是處在它的發展的最初階段)。”(34)
《手稿》中(5)“剩余價值理論”的內容,主要在第Ⅵ筆記本至第XV筆記本這10個筆記本中,在之后的幾個筆記本中,如在《手稿》第XXⅡ筆記本上,馬克思從“歷史的評論”的角度對威廉·配第在剩余價值理論史上的地位作了評價,認為在英國配第較之斯圖亞特更早對剩余價值問題作出探索。在第XVⅢ筆記本中,馬克思續寫了“政治經濟學家的反對派”其他一些人的思想觀點。如第XVⅢ筆記本中對拉姆賽、舍爾比利埃、理查·瓊斯等人在剩余價值理論史的“自行批判”中的意義和地位作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