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845年-1846年期間,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立為他經濟學科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為馬克思經濟思想史觀的形成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在1847年公開發表的《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已經認識到,“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為了“顧全原理和歷史”,我們就必然“自問”,“為什么該原理出現在11世紀或者18世紀,而不出現在其他某一世紀,我們就必然要仔細研究一下:11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18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他們各自的需要、他們的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后,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②。基于唯物史觀的這些觀點表明,馬克思已經明確了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問題和根本原則。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第一次對經濟思想史的“各種學派”作出探討。他認為,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性質是“兩重的”,其突出表現:一是“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資產者的財富增長和無產者的貧困產生“兩重的”結果;二是“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在作為生產力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在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力量;三是“這些關系只有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單個成員的財富和產生出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資產階級整個財富的增長既是無產階級不斷壯大的過程,同時也是單個資產者不斷被消滅、財富不斷被集中的過程。這三個方面的“兩重的”沖突,“一天比一天明顯了”。面對社會“對抗性質”的沖突,“經濟學家們,這些資產階級生產的學術代表就越和他們自己的理論發生分歧,于是在他們中間形成了各種學派”③。馬克思揭示了經濟學“學派”產生的根源及“各種學派”區分的依據的觀點。這是馬克思經濟思想史觀的根本立場。
馬克思把“各種學派”分為三類。一是“宿命論”學派,這一學派可以分為“古典派”和“浪漫派”兩種,“古典派”是指斯密和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他們是“這一時代的歷史學家,他們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下如何獲得財富,只是將這些關系表述為范疇、規律并證明這些規律和范疇比封建社會的規律和范疇更有利于財富的生產”。“浪漫派”面對的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處于直接對立狀態”,這時“他們的一言一語都仿照他們的前輩,可是,前輩的漠不關心只是出于天真,而他們的漠不關心卻已成為賣弄風情了”④。二是“人道學派”,其特點主要在于,“對于無產者的苦難以及資產者之間的激烈競爭表示真誠的痛心;他們勸工人安分守己,好好工作,少生孩子;他們建議資產者節制一下生產熱情”⑤。三是歸于“無產階級的理論家”的經濟學家,這一學派可以分作“革新的科學”到“革命的科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前一階段,“這些理論家不過是一些空想主義者,他們為了滿足被壓迫階級的需要,想出各種各樣的體系并且力求探尋一種革新的科學”;后一階段,“這個由歷史運動產生并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了”⑥。馬克思已經較為完整地表達了分辨和認識經濟學學派和思潮的基本立場和根本方法。
自1850年8月到1853年底(其中主要是1851年),在《倫敦筆記》中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更顯示了經濟學理論原理和經濟思想歷史研究相結合的顯著特點,馬克思甚至自認為“已經多年完全埋頭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政治經濟學史”這兩個方面的研究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