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克思關于經濟思想史兩種形式的內涵及其意義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對馬克思經濟思想史的“自行批判”和“歷史路標”兩種形式作出以下概述。
第一,經濟思想史的“自行批判”和“歷史路標”這兩種形式,是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方法在經濟思想史探索上的運用。以“自行批判”為特征的經濟思想史形式,是遵循“第二條道路”的方法,與理論原理闡述的抽象上升到具體過程相聯系的經濟思想史形式,呈現為政治經濟學理論原理闡述的“歷史附論”的形式;而以“歷史路標”為特征的經濟思想史形式,依據的是“第一條道路”所體現的經濟思想自身在“歷史上走過的道路”,是以經濟學范疇、重要理論和規律以及經濟學派的思想史研究為主題的。
第二,馬克思在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關注的是以“自行批判”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形式,在馬克思經濟思想史觀中,經濟思想史這一形式的特點主要在于:其一,在馬克思經濟學體系中,“自行批判”的經濟思想史是對經濟學理論邏輯所作的思想歷史邏輯的闡述。其二,“自行批判”的經濟思想史形式是按照理論原理闡述的邏輯,對與此相聯系的“政治經濟學家們以怎樣的形式自我批判”為主題的,其邏輯是以經濟學理論原理的邏輯為依據、為根據的。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馬克思對“關于商品分析的歷史”、“關于貨幣計量單位的學說”、“關于流通手段和貨幣的學說”的思想歷史的邏輯,就是以“商品”、“貨幣或簡單流通”理論原理的邏輯為依據、為根據的;在《資本論》體系中,《剩余價值理論》就是對《資本論》前三卷以剩余價值理論為核心的理論原理闡述的經濟思想史的“自行批判”形式的呈現。其三,“自行批判”的經濟思想史不是獨立的經濟思想史形式,而是以經濟學體系為主線的,也是以其為基礎和根據的,以“歷史附論”的形式呈現的。
第三,以“歷史路標”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形式,是相對獨立的經濟思想史形式。“歷史路標”的經濟思想史形式,一是以對經濟思想歷史中范疇、理論和規律及各經濟學派的形成和發展為主題的;二是注重對經濟思想歷史的連續性和間斷性的研究,特別是以經濟學形式和流派形成和發展及其比較的研究為主題的,注重對經濟學演進具有“歷史路標”意義的經濟范疇、經濟理論、經濟規律和經濟學派的研究;三是“歷史路標”的經濟思想史形式是獨立形態的經濟思想史,旨在呈現“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形式被揭示出來并得到進一步發展”的。
對“歷史路標”形式的經濟思想史和“自行批判”形式的經濟思想史的理解,對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學的當代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馬克思經濟思想史觀的這些見解,并沒有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領域得到全面實現,出現了某些誤讀和誤解。最嚴重的就是把馬克思關于“自行批判”形式的經濟思想史誤讀和誤解成唯一的經濟思想史形式。這一誤讀和誤解在理論上的消極后果,突出地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把馬克思在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或《資本論》理論原理闡述到理論歷史闡述序列的體系分離開來,即把這一體系中體現的“自行批判”的經濟思想史與這一理論體系分離,直接地當作經濟思想史的全部內容和形式。一直以來,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濟思想史的探索,就是以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內容和結構為“藍本”的,把經濟思想史直接當作對價值、貨幣、資本、剩余價值、利潤等范疇為主要線索的經濟思想歷史形式。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領域,與“自行批判”的經濟思想史相對應的“歷史路標”的經濟思想史,一直沒有能夠建立起來,或者說沒有能夠完全地建立起來。流行的一些經濟思想史不是因襲《剩余價值理論》體系,就是在《剩余價值理論》體系基礎上延續,把馬克思經濟學以前的經濟思想史和馬克思以后的經濟思想史,都當作價值、資本、剩余價值為主要線索的經濟思想史,或者是以馬克思關于價值、資本、剩余價值的理論為圭臬的經濟思想批判史。
經濟思想史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方面。如果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濟思想史,還是因襲以《剩余價值理論》為唯一式樣的經濟思想史的路子,就無益于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觀的當代發展,更易于堵塞“歷史路標”的經濟思想史形式的發展。加強和完善“歷史路標”形式的經濟思想史的研究,無論對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濟思想史觀的發展,還是對經濟思想史學科本身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