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異不僅在于各自的行為,更在于他們對自己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行動所給出的原因。人們真切地相信自己所找到的解釋,后者成為人生中一個有意義的部分。人類是一種懸掛在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中的動物。(51)建構(gòu)不同的意義是人類所獨有的較高層級的意識能力。這種編撰不僅對制定未來的計劃是必要的,而且對適應當前和接納過去也同樣是必要的。盡管這個過程有些復雜,但人們一直都受持續(xù)的自我同一性的引導,受人們對常與人們交往的人的同一性的推斷所引導。人們通過故事,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①判決性實驗是指能對兩種對立的假說起到“證實”一個而“否定”另一個的裁決作用的實驗。
②參見本杰明·里貝特:《心智時間:意識中的時間因素》,李恒熙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里貝特讓被試在他們選擇的時間點移動自己的手腕,并記錄準確時間。被試報告:他們在實際動作前大約200毫秒時,就已經(jīng)有彎曲手腕的意圖。實驗同時測量了大腦的準備電位——來自對腦的涉及運動控制區(qū)的活動記錄。準備電位在動作開始前550毫秒產(chǎn)生,由此推算,腦產(chǎn)生動作的時間發(fā)生在參與者意識到他們做出決定前350毫秒。
③參見C.S.Soon et al.,"Unconscious Determinants of Free Decisions in the Human Brain," Nature Neuroscience,vol.11,no.5,2008,pp.543-545.實驗要求被試選擇按下左鍵或右鍵并記錄做決定的時間,數(shù)據(jù)反映出,被試在有意識地決定之前,其大腦活動已經(jīng)顯示了按左鍵或右鍵的傾向。
④參見薩姆·哈里斯:《自由意志:用科學為善惡做了斷》,歐陽明亮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22頁。
⑤參見Adrian G.Guggisberg and Mottaz,"Timing and Awareness of Movement Decisions:Does Consciousness Really Come Too Lat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vol.7,2013,p.385.
⑥參見W.R.Klemm,"Free Will Debates:Simple Experiments Are Not So Simple,"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vol.6,2010,pp.47-65.
⑦參見約翰·R.塞爾:《自由與神經(jīng)生物學》,劉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9頁。
⑧參見Daniel Kahneman,"Remarks on Neuroeconomics," in Paul W.Glimcher and Ernst Fehr,eds.,Neuroeconomics:Decision Making and the Brain,New York:Academic Press,2013,p.524.
⑨參見Neil Levy,Neuroethics: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p.224-225.
⑩參見貝內(nèi)特、哈克:《神經(jīng)科學的哲學基礎(chǔ)》,張立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28—429頁。
(11)參見E.Nahmias,"Is Neuroscience the Death of Free Will?" New York Times,Nov.15,2011,p.13.
(12)James J.Giordano,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 Neuroethic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109.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guān)于光明網(wǎng) | 報網(wǎng)動態(tài)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wǎng)郵箱 | 網(wǎng)站地圖
光明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