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能源發展道路
——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論述
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 努爾·白克力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是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建設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必須走中國特色能源發展道路。
一、深刻領會能源革命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這是我國能源發展的基本國策,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即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大邏輯,科學回答了如何化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的世界性難題,是指導我國能源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基本遵循。
推動能源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結構以什么能源為主體,往往決定著其能源生產消費方式、能源利用效率乃至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能源革命的本質是主體能源的更替或其開發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變。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從薪柴到煤炭、從煤炭到油氣兩次能源革命,相應催生和伴隨著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化等重大技術與產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實現新跨越、人類文明實現新飛躍。種種跡象表明,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能源革命的起步期,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非常規油氣等技術開始規模化應用,分布式能源、第四代核電等技術進入市場導入期,大容量儲能、新能源材料、氫燃料電池等技術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可以預見,誰率先突破了這些重大技術,誰就占據了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制高點,就抓住了產業革命和經濟轉型發展的主導權。在前兩次能源革命進程中,我國落在了世界發達國家的后面。面對新一輪能源革命,我國必須奮力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贏得發展主動權。
推動能源革命是化解全球資源和環境約束的根本途徑。工業革命250多年來,占世界人口20%左右的發達國家實現了工業化,但其所消耗的能源約占同期全球消費總量的80%。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費,造成大氣污染、土地荒漠化、地下水系破壞、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生態環境問題,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面臨嚴重危機。如果發展中國家也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化道路,至少還需要3個地球的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和環境空間,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加快推動能源革命,以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作為未來的主體能源,才能從根本上化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實現能源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人類永續發展。
推動能源革命是保障我國能源長遠安全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能源問題是各國國家安全的優先領域,抓住了能源就抓住了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的牛鼻子。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但必須清醒看到,我國油氣資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3%和7.7%,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比發達國家低30多個百分點,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升高,地緣政治變局影響我國能源安全。我們必須順應世界能源發展大勢,加快推動能源革命,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能源長遠安全。
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能源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推動能源革命,走中國特色能源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正確的戰略方向和目標,按照科學合理的戰略步驟和路徑,逐步推進主體能源的更替,構建順應世界大勢、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能源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能源戰略思想指引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中國特色能源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2015年,我國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世界的40%左右,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底,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累計超過1.9萬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在運線路超過3300公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50萬輛。
堅持綠色低碳的戰略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分類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這就要求我們著力增加非化石能源、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培育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長遠目標是形成以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為主體的能源結構;中長期目標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達到15%和10%左右,到2030年分別達到20%和15%左右。
穩步推進主體能源更替。目前,煤炭仍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約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4%。能源革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需要分三個階段循序推進。第一階段,煤炭消費步入峰值期,石油消費增速減緩,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成為能源供給增量的主體。第二階段,石油消費步入峰值期,天然氣消費持續增長,煤炭消費逐步下降;化石能源消費達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成為能源供給增量的主體。第三階段,能源需求進入飽和期,天然氣消費逐步達到峰值,煤炭消費繼續下降,非化石能源穩步增長,逐步成為能源供應的主體。
加快建設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定推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交通,加快清潔能源示范省區、低碳城市、綠色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提高全社會生產生活綠色低碳化水平。推動能源供給革命,構建綠色智能的能源供應體系。大力發展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著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造能源產業,提升能源生產、儲運等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全面提升創新開放水平。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增強創新發展能力。發揮我國能源重大建設項目較多、科技創新實踐機遇較多的優勢,加快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范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集中攻關一批戰略前沿技術,努力實現由能源科技創新追趕者向并跑和引領者的轉變。推動能源體制創新,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健全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營造激勵能源發展方式創新變革的體制環境。全方位加強國際能源合作,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開創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開放共享新格局,推動形成全球能源治理新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