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贊新
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內涵,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目標。而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促進利潤率平均化,是達到改革目標的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利潤率平均化理論表明,在資本流動和市場競爭的作用下,各個部門最終會獲得相同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從而實現“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各行業的利潤率也呈現出向社會平均利潤率收斂的趨勢,這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和市場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但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的是,在利潤率整體向社會平均利潤率收斂的同時,一些部門和領域的利潤率卻被扭曲和被分化,形成了利潤率“非平均化”和“逆平均化”態勢,不但影響經濟效率,也破壞社會公平,必須下大力氣加以矯正和扭轉。
一方面,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利潤率被扭曲。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利潤率呈現出不斷走低的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為5.76%,比2014年低0.15個百分點。實體經濟利潤率走低,除了與當前日趨嚴峻的內外經濟環境以及產能過剩等不利因素疊加有關外,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利潤擠壓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當前,我國企業綜合加權貸款成本遠遠高于基準利率,除少數大型國有企業外,大量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介于15% ~20%之間,或者以更高的成本向非銀行金融機制籌措資金。資金成本高企以及資金在實體經濟體外循環,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利潤率被扭曲,在大量實體企業微利、無利經營,甚至難以為繼的同時,信貸、金融資產交易、投機資本交易等虛擬經濟的利潤率卻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壟斷性行業和競爭性行業利潤率明顯分化。實現利潤率平均化,是以市場的有效競爭為前提的。然而,在我國的市場體系中,市場壟斷、自然壟斷和行政性壟斷因素相互交織,形成了壟斷性行業。壟斷性行業和競爭性行業之間存在著資金進入壁壘、勞動力流動壁壘和資源占有上的差異,使二者之間出現了差異較大的利潤率分化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壟斷性行業與競爭性行業的利潤率差距明顯偏大。2015年,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我國石油天然氣和煙草行業的利潤率仍然分別達到44.38%和28.81%,而同期,競爭性行業中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和紡織業的利潤率卻只有5.39%和5.95%。由于利潤率差異大,而且壟斷性行業規模大,利潤總量多,使統計學意義上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失真,一些競爭性行業的利潤率“被平均”,從而導致在稅收負擔、社會資源分配等領域存在著一些扭曲和不公的現象。同時,包括涉農產業在內的一些競爭性行業長期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影響了這些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劇了行業間的不公平,也是導致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外向型經濟利潤率受到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的擠壓也非常明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我國企業長期處于加工、制造、組裝等低端環節,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長期占據了研發、品牌、營銷、渠道等高端環節。本世紀初以來,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和低端環節的利潤率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利潤向價值鏈高端環節集中,加工制造環節處于利潤被擠壓,利潤率不斷走低的狀態中。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等方式,我國外向型企業按照“代工—利潤轉移—微利化”的路徑,使大量利潤轉移到境外跨國公司。利潤率在全球價值鏈中被擠壓,實質上是價值生產與價值分配的背離,不但使價值和財富大量流失,而且導致產業結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固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承擔了發達國家轉嫁過來的生態破壞和資源消耗成本。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切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過去正是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夠,政府干預過多,導致部分領域利潤率被扭曲和被分化。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呼喚在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正確路徑上,遵循經濟規律,破除阻礙利潤率平均化的壁壘,矯正利潤率在一些領域中的扭曲和分化,真正形成有利于激發價值創造和推進價值公平分配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形成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市場化機制,利潤率被分化和被扭曲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有利于利潤率平均化的相關改革正在加快推進。比如: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支持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正在陸續推出,社會資本進入自然壟斷行業和行政性壟斷領域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中國制造業不斷向中高端邁進的理念、機制和動力正在形成,等等。著眼于長遠,要在全面加快推進各領域改革的同時,著力構建超越各種特殊利益的資源自由流動與市場公平競爭機制,避免在不合理的利益偏向下導致利潤率走向分化。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合理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從而使中國經濟通過供給側改革真正實現向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轉型。(王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