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想選”并非“人人都選”,所謂熱門專業、冷門專業只是相對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應用性強的專業,容易隨市場波動,使其冷熱變化不均。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公布了2016年中國熱門及冷門職業,其中“中小學教育”“互聯網開發及應用”“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均是社會需求量增加最多的職業類,而“機械/儀器儀表”“建筑工程”“機動車機械/電子”則是社會需求量降低最多的職業類。
看到這樣的新聞,畢業生們的心情可謂五味雜陳。對于熱門專業的學生而言,求職需求的上升意味著就業機會的增加,自然欣喜不已。而對于冷門專業的學生而言,或許會面臨就業崗位“僧多粥少”的局面,難免憂心忡忡。
欣喜也好,憂慮也罷,體現的是個體對于自身職業發展的思考,若放在社會層面,則意味著市場發展趨勢的變動,職業選擇觀念的改變。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職業的冷熱變化其實不足為奇。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確立,青年所選擇的大多是文史哲、數理化一類的基礎學科,財經、商貿、法律、藝術類的專業并非首選。不過,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前者很快趨于冷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豪邁口號,變成了“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無奈調侃,一時間,出沒于談判場合的白領、在法庭上口若懸河的律師、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的主持人,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順應這種需求,高校紛紛開辦相關專業,不斷擴招,一時間,恨不能所有大學都有經管、新聞、法律專業。
而當這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趨于飽和之后,其所帶來的人才過剩問題,便成了尾大不掉的難題。以法學專業為例,由于開辦條件相對容易,在本世紀初,各大高校掀起了開辦法學專業的熱潮,一時間人人爭當法官、律師,逐漸造成人才過剩,加上近年來法律行業求職門檻提高,使得許多畢業生不得不轉行。入校前的“香餑餑”成了畢業時的“冷饅頭”,這種滋味難免有些苦澀,而這背后也有職業選擇盲從、高校定位錯誤的原因。
職業,對于個人而言是安身立命的飯碗,直接關系到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由此來看,學生們選擇熱門專業是很正常的事。然而“人人想選”并非“人人都選”,所謂熱門專業、冷門專業只是相對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應用性強的專業,容易隨市場波動,使其冷熱變化不均。況且,專業并非職業,它只是選擇職業的基礎。如文史哲專業,更多體現的是自我文化修養的提高,而非某種特定的技能。如今我們把專業完全等同于職業,將高校的職能定位為短、平、快的職業培訓,無疑與高校追求卓越、提倡創新的理念背道而馳。
職業有冷熱,專業無好壞,過分強調職業的冷熱是社會浮躁的表現,也容易給個體的職業選擇帶來負面影響。與其一擁而上,不如理性對待。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近十幾年來的職業發展狀況,進一步平衡政府、高校、市場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真正實現人盡其才的目標。中國要想走向人才強國,靠的是長遠的規劃,而不是短時的利益,“風物長宜放眼量”,看得遠,才能走得更遠。(俞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