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互聯網引入產業園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深入人們的工作生活,互聯網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它改變了工作與生活方式,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對于產業園區來說,互聯網可以帶動園區人才、信息、資金的鏈接,依托園區鏈接城市、鏈接創新、鏈接服務、鏈接生活,改造傳統產業園區,將互聯網資源整合到產業園區里面,對園區企業進行服務,顛覆傳統的招商模式,創新產業園服務內容,為產業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更全面的信息、更開放的思路,讓產業園自身產生裂變。同時互聯網可以將傳統的產業園區打造成新式產業園區,創造更加便利、更加高效、更加舒適的智慧園區,解決產業園區面臨的惡性競爭和同質化嚴重兩大難題,將資源招商型向品牌經營型轉變,將企業集中型向產業集聚型轉變,從而實現傳統園區向智慧園區成功轉變。互聯網+產業園區是產業園區2.0版的支撐,是產業園區3.0版和4.0版的基礎,也是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
1.對傳統產業園區的初級改造。
實現互聯網+產業園區,打造智慧園區,是產業園區進行改頭換面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步驟。但是就目前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情況和信息化水平來看,我國的產業園區無法一下子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造,全面轉型為智慧園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實行“兩步走戰略”:先成功實現互聯網的引入,部分地區先試先行智慧園區建設,后面再全面升級到智慧園區。在前期信息化水平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實現互聯網+產業園招商、互聯網+金融資本、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產業集聚的方式來完成對傳統園區的初步改造。構建鏈條、整合資源,依靠互聯網建設的資源平臺進行信息的收集,并根據產品技術和市場需要進行數據化分析,幫助企業更清楚地了解市場和技術走向,幫助園區企業專利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以及設備購置及租賃,節約交易成本。通過互聯網使企業與資金供給方進行匹配,與各個投資公司以及股權交易中心在平臺上建立對接,用掛牌融資的方式來為企業吸引優質資金。同時互聯網既搭建了平臺又能提供全方位服務,依靠技術迫使政府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角色轉變。互聯網優勢在于融合,產業園也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而應當是聚合的整體,幫助產業園區之間實現協同,避免惡性競爭和同質化,同時又能夠發揮集聚效應,讓更多的相關產業進入園區,實現產業的集聚效應。
2.智慧園區建設。
在實現了互聯網的順利引入之后,就要對傳統產業園區進行深入改造,建設智慧園區。智慧園區實際上是更進一步的互聯網+產業園區,是互聯網和產業園區的完美結合。智慧園區是涉及多種技術、應用于多個領域、服務于多個對象的多維立體的復雜系統,總體以園區所掌握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資金資源為基礎條件,以面向“公共管理、基礎配套、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安全保障、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六位一體園區為總體布局,以云計算、物聯網和泛在網絡為技術支撐而建立起來的具備自我組織、自我運行、自我優化能力的智能發展空間。
智慧園區的發展路徑,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要素驅動階段、技術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見表)。當前,我國大多數智慧園區都處于要素驅動向技術驅動轉型的階段,還處于智慧園區發展的初期。
智慧園區的建設,需要更高層次的信息技術要求,對智慧園區的信息技術建設的實現需要對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及數據層四個方面信息技術的實現。需要通過建立基本的通信網絡、互聯網絡和物聯網絡等方面支持。因此建設智慧園區需要一定的基礎,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智慧園區建設還相對滯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很難短時間內在全國鋪開,在實現互聯網的引入之后,還需要做進一步鋪墊和補充。伴隨著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雖然有部分地區產業園區開始投身于智慧園區建設,如蘇州工業園區和上海漕河涇工業園區等,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園區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條塊分割、缺乏統籌規劃;園區信息化管理體系尚不成熟;信息化意識不強等。因此,今后我國在智慧園區建設方面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組織協調,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推進機制;逐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標準規范的制定和實施,促進園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大宣傳、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園區信息化認識,為之后全面推行的智慧園區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