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顯龍
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基石。通過對國際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產業發展創新的研究,筆者總結了三種信息技術創新的模式,分別為引進創新、合作創新、自主創新,可稱之為創新的1.0、2.0、3.0階段。
創新1.0—引進創新階段。引進創新是一個用先進技術取代落后技術的過程,成功的技術引進應該是由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組成的閉環。在技術明顯落后于人的領域,應發揮后發優勢,采取引進先進技術,實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大量事實證明,引進創新是后發國家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追趕世界先進國家的現實途徑,是最終實現技術自主創新的必經階段,日本是引進創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創新2.0—合作創新階段。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間或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通常是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合作各方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的一種技術創新行為,產學研合作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在具備一定條件、有一定技術積累的領域,產學研合作是一種比較適宜的模式,在合作中,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可發揮各自的所長,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促進產業創新。
創新3.0—自主創新階段。自主創新是指創新主體以我為主,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創新手段的組合,獲得核心領域、戰略產業的重大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上的自主知識產權,獲得創新收益并能形成長期競爭優勢的創新活動。自主創新適合于三個領域:一是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二是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三是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在這些關乎國家安全,并且有較好基礎的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創新,既是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信息安全的需要。美國是自主創新的典范,其核心是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起點高、投資巨、難度大又頗具風險,但形成的長期優勢明顯。
從產業的發展階段來看,中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起點必然是引進創新。近年來,中國自主的信息企業成長迅速,涌現出了一大批成功企業,這些企業的成功大部分是引進創新的結果,雖然這些企業在規模上擴展迅速,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時,自主創新能力仍然存在著巨大的不足和差距,大量的企業仍然缺乏核心技術。事實證明,市場是換不來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引進創新和合作創新之后,我們在一些領域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有條件有能力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大進步,我們的創新模式也必須要走向更高階段,即自主創新階段。
當然,自主創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要明晰正確的大方向,避免走入狹隘的誤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如下四方面的關系。
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的關系。自主可控的目的不是閉守排外,而是為了更好、更進一步地開放。開放是網絡與信息技術的天然屬性,信息技術的起源和制高點都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信息技術能力的不平衡必然要求中國只有走出去才可能技術強大。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已經非常明確:現在,在技術發展上有兩種觀點值得注意。一種觀點認為,要關起門來,另起爐灶,徹底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靠自主創新謀發展,否則總跟在別人后面跑,永遠追不上。另一種觀點認為,要開放創新,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自己的技術,不然也追不上。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絕對了一些,沒有辯證看待問題。一方面,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另一方面,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只有跟高手過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創新機制的建設離不開政府、企業、資本市場、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中介等各方的努力和協作,其中政府和企業是創新最核心的兩大主體,要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創新階段,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作用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一種動態均衡關系。在引進創新階段,由于企業的能力還不強大,還需要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而隨著創新的深入,企業能力逐步增強,政府的作用應逐步從微觀協調轉向宏觀環境優化、政策完善、機制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同時,既要發揮國有企業作用,也要發揮民營企業作用,也可以兩方面聯手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