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偉志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理念、制度,也是取勝的法寶。協調是調整生產關系,是構建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的先進生產關系。協調出力量,協調就是力量。
樂器有管樂、弦樂、打擊樂,樂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協調得好可以組成一曲讓人蕩氣回腸的優美的交響樂。反之,就算一百位演奏家同臺彈奏,不僅成不了交響樂,而且會成為對聽眾的摧殘。只有協調,才是響徹在金色大廳里的優美交響樂。
因此,研究和討論協調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化阻力為動力的實踐意義。
要力求全面協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協調。制度自信源于制度文明,政治自信源于政治文明,理論自信源于理論高明。經濟與社會要協調,絕不能經濟上去了,社會風氣下來了;絕不能鉆在銅鈿眼里出不來,只認錢不認人;絕不能口袋里鼓鼓的,腦袋里癟癟的。在經濟領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之間要協調,絕不能用“生產決定消費”來抹煞“消費也決定生產”,不然就會出現生產過剩。分配要公平,要協調分配在產值中的比例。要知道,公平出效率,不公平沒效率。以前不是有句順口溜么,“上頭把我當人看,我把自己當牛干;上頭把我當牛看,我把自己當人看,說什么也不給你好好干”。
要把協調理念融入到創新、綠色、開放和共享等理念之中。創新,要處理好繼承傳統與突破傳統的關系,切忌以舊充新、以洋充新,切忌在原有知識產權上加點胡椒粉再拿一項知識產權。在知識產權上,要協調好保護知識產權與主動獻出知識產權的關系。
綠色,則要協調好保護自然與變革自然的關系。人是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今天人類還生活在自然界的懷抱中。綠色最起碼的是人類呼吸的需要。與地球為鄰的金星、火星上之所以沒有人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綠色。今日,地球上綠色的多少靠人為。南極上沒有綠色,中國科考隊就把綠色帶到南極。南極能綠,地處北溫帶的中國也一定能綠滿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要堅持以人為本,在變革自然時要按自然規律辦事。變革自然目的是為自然增色,而不是污染自然。
開放,則要協調好出去與進來的關系,協調好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出去是為了進來,而不是為了買奢侈品。出去是取人之長,而不是學人之短。由于交通與通訊的發達,地球在變平,在成為地球村。人類為一類,就一定有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同時,180多個國家各有各的國情,因此要尊重別國的國情。無視國情便是違背人權、族權和國權。
共享,則要協調好地區與地區、城市與鄉村、階層與階層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鼓勵人窮志不窮,另一方面也要提倡富而不奢,莫財大氣粗、財大稱霸,更別搞財大行賄那一套。要協調好共建與共享、共舞的關系,不論窮富、不分老幼都要與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共舞。
要用規則保障協調。協調這,協調那,說穿了是協調人與人的關系。人是各條戰線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又要靠人。這就要求我們學會從大多數人的實踐經驗中,提煉出周密而又合情合理的規則,用來約束人的越軌行為、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規則中最主要的是處理好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的關系、政府里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放權不易,對不搞權錢交易的人來講其實很容易。過去常講“一放就亂”,多少有點嚇唬人。亂不是放的錯,是無規則的過。還有部門與部門之間橫向的關系,也要用規則來協調。占山為王不行,畫地為牢、以鄰為壑也不可以。從一些部門合并后的名稱混合,就可以看出橫向協調的難度之大,也可以反過來證明規則的必不可少。
可喜的是,在“十三五”我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超過GDP的增幅,幾千萬貧困人口有望全部脫貧,人口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在此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堅持產能要去、職工飯碗不能丟。這是協調的明顯標志。
完全可以相信:規則加素質,一定能把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建設成為協調、有序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