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從交換角度看分配

2016-05-31 15:11 來源:學習時報  我有話說
2016-05-31 15:11:58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作者:王東京

  關于交換與分配我曾寫過多篇文章,不過之前的文章都是分開寫。我這篇文章想將兩者聯系起來,當然不只是揭示它們的關系;確切地說,是要從交換的角度討論分配,并且是在理論層面探討市場經濟的一般分配規則。

  人們熟知的分配規則,是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此公式也稱“按生產要素分配”。當年讀《資本論》就知道馬克思批評過薩伊,后來讀薩伊的《政治經濟學概論》,我也認為薩伊的理論有庸俗成分。可沒想到的是,2007年中央將“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寫進了十六大報告后,學界卻有人說薩伊沒錯。

  可以肯定地講,薩伊是錯了的。他錯就錯在混淆了收入來源與收入分配的區別。在他看來,資本得利潤與土地得地租,是因為資本創造了利潤、土地創造了地租。而馬克思批評說,收入(價值)來源于勞動,資本與土地只是創造收入的條件而非來源。的確,收入來源與創造收入的條件是兩回事。愛迪生發明電燈需要試驗室,可我們能說是愛迪生與試驗室共同發明了電燈么?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資本與土地雖只是創造收入的條件,但讓它們參與分配卻沒有錯。對為何要允許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目前國內學界有兩點解釋:一是生產要素對收入創造有貢獻;二是中國尚處在工業化中期,資本、技術、管理皆短缺,不允許要素參與分配則無以調動全社會資源。還有人舉證說,近30年非公經濟風生水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允許資本參與分配。

  以上解釋我同意,不過從學理看,這樣的論證并不嚴密。科學邏輯說,某個理論命題成立,一定是在特定的前提下成立,若離開了前提便不成立。按要素分配理論也不例外,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前提:第一,生產要素要有不同的占有主體;第二,產權要有明確界定并受法律保護。若沒有這兩個前提,不僅不存在按要素分配,甚至也不會有市場交換。

  對第一個前提,馬克思曾有精辟分析,下面這段話相信讀者也熟悉。馬克思說:“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同理,生產要素也是商品,若沒有占有主體也就沒有監護人,沒有監護人生產要素也不能自己賣自己。所以生產要素要進入交換,也必須有占有主體。

  對第二個前提,我的看法是這樣:如果生產要素有占有主體但若產權不受保護,這樣不僅不能產生交換經濟,相反會導致強盜經濟、土匪經濟。不妨設想一下,國家不保護產權意味著什么?那無疑是說,國家承認或者默認弱肉強食規則;意味著搶劫盜竊、欺行霸市等皆不違法。若如此,侵占別人財產不被治罪怎可能出現交換呢?

  顯然,以上前提其實是交換的前提,讀者可能要問為何將交換的前提設定為分配的前提?我明白讀者的疑惑。因為表面看分配并不同于交換,而且在人們的觀念里,分配是主體對客體的分配;而交換卻不分主客體,強調的是等價交換。對此我要指出的是,人們所理解的那種主體對客體的分配是計劃體制的分配,市場體制的分配實際就是交換。

  想想住房分配吧。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城市的房產大多公有,那時住房通常是由政府根據人們的職級、工齡等分配;而實行市場經濟后,住房產權被界定為居民所有且受法律保護,于是住房分配也就不再由政府主理,而是讓居民進入市場購買,變成了交換。從這個例子可見,在市場經濟下,只要明確界定產權并保護產權,分配就是交換,交換也是分配。

  回頭再說分配規則。我的推論是:若要素產權得到界定并受保護,則企業分配必是按要素分配。何以有此推論?為簡便起見讓我用例子解釋:假定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經過協商,他們同意將各自生產要素組合起來辦企業,結果一年收入了1000萬。這1000萬怎么分配?假如國家保護產權,三個要素所有者都應參與分配,不然剝奪任何一方分配權皆是對“產權”的侵犯。

  是的,按要素分配是企業分配所應遵循的原則,但這只是一個原則,若進入到具體操作層面還會有一個難題,那就是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參與分配的比例怎么確定?理論上講,應該看它們各自的貢獻,可問題是我們怎知道不同要素的貢獻呢?要解決此問題我認為還得從交換入手,雖然我們不知道它們各自的貢獻,但通過交換卻可以確定。

  事實上,對怎樣確定收入分配比例,馬克思早就為我們提供過思路。在《資本論》中他明確地講:利潤是資本的價格;地租是土地的價格;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照此理解,確定要素的收入分配比例其實就是給要素定價。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價格由供求定,各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究竟占多大比例,最終就取決于它們各自的供求狀況。

  寫到這里再說幾句題外的話。最近學界就國內工資問題產生了不小的爭論,有人認為目前工資偏高推高了企業成本,主張降工資;但也有人反對,認為工資不僅不高反而偏低。我的看法,工資高低誰說了也不算,要由勞動力供求定。不過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日漸短缺,未來工資上漲恐怕不可逆轉,這樣看降工資未必是明智之舉。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