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人杰
東北經濟的爬坡過坎,關鍵在思維方式的優化切換、“腦筋急轉彎”,為創新能力建設推開一扇窗
企業經營的成敗在創新,區域發展的榮枯也在創新。從第一批解放牌載重汽車,到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輛內燃機車,從“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到“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石油資源開發,東北經濟曾經的輝煌寫盡了那一時代的創新氣魄。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老工業基地要搶抓機遇、奮發有為,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在全面振興東北的新篇章里,“體制再造”與“觀念更新”注定仍是關鍵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發展理念中位列首位。“要么創新,要么死亡”,一位暢銷書的作者如是說。無論是電影《鋼的琴》展現的轉型滄桑,還是近年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與各類人才的流失,東北的創新勁頭確實有些跟不上市場競爭的節拍。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對接,說到底就是要把創新貫穿轉方式、調結構的每一鏈條、每一環節,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
“三個字號”的遞進創新之道,一方面要求產業結構的調整依循“守正出新”。所謂“守正”,指的是不可過于妄自菲薄,在承認市場化程度亟待提升的同時,也要看到良好的工農業基礎、豐沛的自然稟賦、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以及長期累積的拳頭產品與知名品牌。石化、能源、裝備、食品等傳統主導產業,“煤、木、糧、油、礦”等資源加工產業,一旦注入“互聯網+”等新的驅動力,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定能在精深加工中形成“出新”的動能。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層次的提升也離不開所有制層面的改革。中央在東北振興問題上反復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深意正在共同激發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的活力、創造力。由于歷史的原因,東北傳統產業仍以國有企業為支撐,加快引導他們成為真正市場主體,是遏制經濟下滑態勢,向高端化升級的重點。難點則在于,民營經濟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破土而出、蓬勃生長,不僅需要法治化的創業興業環境,更離不開“重商道、輕官道”的社會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