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美國的圍堵
在古代東亞,作為中央王國的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的是一種“朝貢體系”,即中國的皇帝是“內服”和“外服”的共主,稱之為天子。天子在王國的“內服”(即中國)進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對直屬地區之外的“外服”(即藩屬國),則由天子冊封這些地方的統治者進行統治。“外服”統治者承認中國皇帝的領導地位,皇帝則頒發給他們印璽,承認他們的合法統治權。在今天的日本、朝鮮、越南的博物館里,都可以找到來自中央王國的印璽。
為顯示作為中央王國的富有與大度,中國皇帝總是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對朝貢者給予大量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各藩屬國總是樂于對中國朝貢,甚至有時對中國限制它們進貢,持非常不滿的態度。
這種不同于殖民地與被殖民地的關系,在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后被打破,中國的很多臣屬國家淪為西方的殖民地。中國自身也幾乎被瓜分。
在一些學者看來,這種被西方稱為“中華帝國主義”的朝貢體系,其實更類似于自由貿易體系,也凸顯了東方文明的智慧。現代國家顯然不會重復這種體系,但其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理念,應該得到繼承和發展。
酷愛讀書的習近平,顯然認識到中國先人的智慧。他高度重視周邊外交,認為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這其實也是在對沖美國重返亞洲給中國造成的戰略威脅。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在增強,同時不斷發展的軍事實力也擴展到東海和南海島嶼。
美國出于防范和遏制中國的目的,高調宣布重返亞洲,通過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使得周邊一些國家試圖借助美國的力量,在一些領土爭端問題上挑戰中國,造成中國與周邊國家爭議摩擦不斷。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看來,習近平的破解之法,就是在堅持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的前提下,抓住亞太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積極謀求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謀求穩定。
也正是根據這一戰略布局,中國主導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亞投行和絲路發展基金,促進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構建以合作發展為基礎的命運共同體。在黃靖看來,“習近平重道義、講原則、求公平、謀共贏,牢牢把握國際事務中的道德制高點,原則問題上毫不讓步,但也絕不為一己之私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