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谷克鑒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在此文中,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谷克鑒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目標方向進行了學理方面的探討。
不少人認為,我國當前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借鑒當年美國供應學派的政策實踐。我們認為,不能將我國供給側改革簡單地歸結為供應學派的政策主張。事實上,上世紀末,真正拯救美國經濟的不是供應學派,而是信息高速公里計劃以及“新經濟”。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也應該有更豐富的內涵。
一
引領我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將由需求側向供給側管理轉變,這同上世紀末美國由凱恩斯主義向供應學派的轉變有著相似之處,后者奠定了里根政府經濟政策的基石。鑒于美國上世紀末的經濟增長實踐和我國當前供給體系面臨的矛盾,我們認為不能將供給側改革簡單地歸結為里根經濟學或供應學派主張;否則,有將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機制轉換路徑簡單化之嫌,亦有將中國經濟增長置于不得要領的境地之虞。事實上,上世紀末,真正拯救美國經濟的不是里根經濟學,而是此后民主黨人啟動的信息高速公里計劃以及所謂的“新經濟”。信息技術帶來美國生產率的全面改善不僅在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中發揮作用,而且對于熨平短期波動也前所未有地大顯神通。所以,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將創新動力機制置于首要位置。
美國20世紀末的經濟政策實踐的重要啟示,就是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嶄新趨勢,緊緊抓住信息技術革命的歷史性契機,選擇具有獨特技術特征的當代科技產業,利用其對傳統產業包括傳統的高科技產業再裝備的重要功能,用一個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的全面復蘇,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單純依靠政府政策熨平經濟周期的做法,即便是供應學派單純的減稅主張。
信息技術產業之所以堪當此任,是其發展與應用引致的技術革命,開辟了不同于傳統技術發展的新路徑,顯著地改變著同技術相關聯的某些經濟活動及其結構,最典型的是信息技術本身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其技術發展無論從時間單元還是空間單元,都可通約為某一技術層次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大大增強了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可競爭性。這一特點既有力促進了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又突出地改變了技術形成和應用中極易出現的壟斷現象。因為傳統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技術發展往往伴隨著技術種類的大規模增加,先進技術在提升技術層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意味著集成更大的技術群落,從而極易形成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的壟斷。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著相似的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效率集中表現在綜合要素生產率上有所上升,但同發達工業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有鑒于此,我國的供給側管理應當更加注重經濟增長長期動力機制的重構。當前,我們確實面臨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緊迫任務,但是如果我們將供給側改革歸結為若干短期目標而忽視了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的再造,向供給側管理轉變的成效就有可能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