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周文
經濟學理論是對經濟現實的一種邏輯化解釋,真實世界的變化推動著理論變化。因此,經濟學研究的學術中心總是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變化。
經濟學正在邁入中國時代
自經濟學形成完整體系以來,經濟學研究中心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遷。第一次是經濟學的英國時代。從工業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世界經濟中心,經濟學成為英國時代的經濟學。第二次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崛起,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經濟學進入美國時代。
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諸多學者的預測,在2030年左右,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而終結美國一百多年來稱霸全球的歷史。這意味著,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著一個巨變時代,中國經濟的崛起不但會改變世界經濟的格局,也會推動經濟學研究重心的轉移。理論的重要性取決于被解釋對象的重要性,可以預期,當中國經濟總量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時,中國問題必然成為世界問題,中國現象一定成為世界的重要現象。因此,經濟學邁入中國時代是可期待的。
從經濟強國躍升為經濟學強國
國弱無話語。一個經濟弱國不可能成為經濟學強國,最多只是出現幾個零星的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同時,經濟學理論的提煉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理論要具備指導意義必然要經過反復檢驗,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國從經濟強國躍升為經濟學強國用了50多年時間。當然,國家經濟強,未必經濟學強。如果只是經濟強,而沒有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作為學理支撐,這種經濟不可能走得更遠,經濟的強盛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這樣的教訓值得中國經濟學界警惕和思考。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隨著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確立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正當其時。而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對中國發展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進而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第一,中國崛起與西方中心論的破滅,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的前提。過去300多年,經濟學一直籠罩在西方中心論的“現代性霸權話語體系”下。依賴于發達國家經驗而抽象出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成為各國發展的“通用”教條,西方模式成為唯一可以模仿的樣本。結果,西方概念充斥并泛濫,國際化成為單向輸入,現代化成為西方化,甚至一些學者宣稱“歷史的終結”。
中國堅持走本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以及發展中國家西化的失敗,正反兩方面的對比說明,中國經驗不但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任務是,不但要解構經濟學的西方中心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學的西方概念進行“術語革命”,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術語創造性地重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邏輯體系。這是構建中國經濟學話語體系的基本前提。
第二,中國已具備構建經濟學話語體系的現實基礎。30多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一直在20%以上,未來30多年的中國仍將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中國經濟巨大的體量、份額以及增長潛力,說明中國經濟具備引領世界經濟的能力。中國應當也有能力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